70,80,90,他们还是曾经那个少年

2021年04月24日 15:21:54 | 来源:铜山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铜山区柳泉镇前亭村村口

  有这么一间温暖的小屋

  在这里,可以遮风避雨

  在这里,可以喝到免费茶水

  在这里,能修车打气

  在这里,只要你有困难

  总有人伸出援手

  ……

  服务驿站初建成

  这间简易板房,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作为防控卡口而建起来。如今,疫情的阴霾已逐渐消散,小屋又有了新的名字——党员服务驿站。

  去年,为了让志愿者们能安心值守,柳泉镇按“十有”标准建设防控卡口。有了简易板房,有了空调、饮水机,志愿者们在寒冬的夜晚有了歇歇脚的温暖小窝。如今,随着疫情的缓解,这个小屋虽然仍承担着登记外来人员的职能,但防控的功能已经逐渐弱化。

  这屋闲置下来怪浪费的,这里靠近村子,服务群众比较方便,就把它改成了党员服务驿站,并且有三位老人志愿值守驿站,1月2日,这个党员服务驿站便正式成立了。

  疫情防控“铁三角”

  值守驿站的三位老人,彼此原先并不熟悉。疫情防控时,75岁的庞玉良负责宣传,80岁的周广元和90岁的张廷省参与巡逻。靠着疫情防控时结下的深厚“革命友谊”,三人如今又结成了值守党员服务驿站的“铁三角”。

  别看老哥仨年纪大,当起志愿者,劲头也大。修车工具、针头线脑、雨伞口罩,老哥仨想到啥,就给小屋添置点啥。屋里的三盆金桔是90岁的张廷省专门坐公交从潘塘花木市场拎回来的,让来这歇脚的人,觉得温馨些。

  别人干志愿者是当成奉献来干,可老哥仨当志愿者却当成“工作”来干。“开张”三个多月来,不管刮风下雨,3位老人一天不落地到岗志愿服务。原本,党员服务驿站早上八九点开门,可想到村里有几十名妇女四五点钟就要出门打工,3位老人只要逢阴雨天,早上四点半便打开门,让在村口等车的村民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那天,因为知道我头天晚上喝了点酒,怕我忘了来给村民开门,廷省哥用手机照路,走了10分钟,凌晨4点半就来开党员服务驿站的门。其实,这事我哪能忘呢,你年纪这么大了,走夜路多危险,这样的事,交给年轻人,你俩放心。”“年轻人”庞玉良拍着胸脯给两位老哥儿保证。

  为大家服务,3位老人的情之真、心之切,在庞玉良的工作日志上一览无余。

  不图回报助群众

  不久前,几个外地人来康华农业有限公司参观,怎么也找不到地方,来党员服务驿站问路才知道,公司搬去了文博园。怕来人摸不对路,庞玉良顾不上吃中饭,坐着对方的车,一路给他们领到了文博园。人家请吃饭,庞玉良不肯,人家要给回程的路费,庞玉良也不要,自己坐公交回来,继续志愿服务。“她加我微信,非要给我钱,那钱我哪能要,俺们哥仨做好事,可不是为了钱,为的是对得起党员这个身份。”庞玉良摸着胸口佩戴的党徽郑重地说。

  给乘车忘戴口罩的人提供免费口罩,给走半道车坏了的赶路人提供修车工具……在庞玉良的工作日志上,三个多月来,老哥仨前前后后给村民提供的帮助,总共已有1000多件。党员服务驿站门口张贴的服务项目也一改再改,刚开始时,老哥仨儿琢磨出了8项服务项目,后来又陆续增加了物品存放、雨伞借用、候车避雨等项目,想到啥就添上啥,能多给老百姓提供点啥方便就多提供些,最近准备让村里再购置一些一次性雨披,这样一来,来借雨具的外村人,就不用专程再跑一趟来还雨具了。

  只要是给村民提供帮助,老哥仨每一桩每一件都当成正事来办。

  黄桃帮种一肩扛

  今年柳泉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村民们种植黄桃。77岁的建档立卡户张廷举也动了心,想把自家1亩半地里种植的玉米、花生,改种成黄桃。但老人因脑梗行动不便,儿子又在外打工,帮不上忙,听说种植黄桃费功夫,头年光打药就得四五遍,便打了退堂鼓。

  老哥仨得知后,说服了张廷举,“大包大揽”地请村里的党员一起来帮张廷举栽种黄桃树苗。地里的后续农活,也由“小年轻”庞玉良一肩扛下。

  每隔几天,就去除除草、施施肥,在庞玉良的精心侍弄下,村旁西山坡张廷举的1亩半地里,黄桃树已生根发芽,在蓬勃春日里,孕育着新的希望。“我能干的,就自己干,一个人干不了,就请村里的党员一起帮着干。现在有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咱们说啥也得帮衬一把,让廷举也能过上好日子。”庞玉良说。

  这个小屋不曾“退场”,因为老哥仨的坚守,因为一群人抱定党员服务群众的志向,传递的温暖,一直在延续。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