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走进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第五展厅,长196厘米、宽61厘米的“宋公碑”令人肃然起敬。“长堤南起华成北迄淮河,约八十华里,底宽二十一公尺,顶宽三公尺五寸……”570字的碑文打开了一段尘封的红色往事。读碑文、思宋公。碑文的字里行间,记录的是修筑“宋公堤”的红色历史,承载的是盐阜大地军民同心的深刻记忆。系列报道《碑文中的党史》,今天(4月29日)为您讲述80年前的一项伟大“民生工程”——宋公堤。
1939年的一个晚上,苏北的阜宁县黄海海域(今滨海县域)发生海啸,转瞬间就吞没了40多个村庄,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数万人丧生。虽然那场灾难已经过去80多年,但当年可怕的遭遇,却让亲历者至今难忘。盐城市滨海港经济区居民王文秀说:“前庄后庄的人家都没了,有的人一家都遇难了,有的走亲戚、出差的,幸免于难。”
1940年10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入阜宁县境,建立了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时任八路军五纵队供给部长的宋乃德任阜宁县长。黄克诚初到此地,就遇到海啸成灾,目睹此凄惨景状,他决心重新修筑海堤,帮助群众渡过难关。1941年4月,由县长宋乃德牵头成立修堤委员会,为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县政府作出“修堤全部费用不要当地群众负担,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公债,由政府偿还”的承诺。可由于多种原因到临近北堤开工时,才售公债10万余元。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秘书长王礼生:“首期计划发行公债40万元,但直到5月15日开工,才募集了10万元。主要是因为国民党顽固派怕共产党通过修筑海堤赢得民心。他们就散布谣言说共产党发行债券是为了敛财,很多老百姓和士绅一听就不敢买了。”
如等40万售齐,势必延期开工,那将失信于民。宋乃德毅然决定,海堤工程按时开工。中途,黄克诚得知民工粮食短缺,立刻将刚购入的12万元军粮全部无偿接济民工。修堤工作进展迅速,仅用15天,北堤竣工。可就在南堤修筑接近尾声的时候,敌人的破坏也从地下变为公开。施工现场指挥、八滩区区长、年仅24岁的共产党员陈振东被敌人绑架,并被残忍杀害。王礼生:“陈振东是一位华侨,他为了抗战才来到了我们滨海。被抓住后,他说‘你们要杀我就把我带到海堤上,我为修堤而来,死而何憾!’结果,土匪和伪军就砍断他的双腿,把他沉入大海。”
就在陈振东牺牲后的一天,海堤全线竣工。竣工的第二天晚上,海啸再一次翻腾而至,比1939年海啸水位高20公分,冲击时间延长20分钟,但新海堤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岿然不动。人们为了感谢宋乃德在修建堤坝时付出的艰辛,一致提议将大堤定名为“宋公堤”。时任阜宁县参议会副参议长、著名士绅杨芷江先生为此撰写《宋公堤记》,并勒石立碑,作永久纪念。
共产党、新四军胸怀为民情怀,历尽千难万险修筑捍海长堤宋公堤的这段重要历史,如今已成为盐城党史上的光辉一页,成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重要标识、盐城著名的红色地标,更成为盐阜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宋乃德之子宋海生:“现在的人们没有忘记当时的人,没有忘记在海堤上的两万多个民工,也没有忘记当时那些牺牲的同志。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凡,宋公堤就是一个符号。咱们要不忘初心,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民服务,这是最根本的。”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彭迪帆 盐城台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