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是党史的真实记录,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用红色档案讲述党史故事、以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走进武进区档案馆,档案库房里静静躺着6册《新青年》原件,这是全市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中的孤本,在全国县区级馆藏中也属罕见,虽历经百年,当年飞扬的青春激情仍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新青年》一直是陈独秀一人主撰的吗?
武进区档案馆收藏的《新青年》是1918年1月至6月出版发行的第四卷第一号至第六号,共6册。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二年起,改名为《新青年》)。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大声疾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新青年》从第四卷第一号开始,由陈独秀一人“主撰”转变为由“编辑部同人”轮流编辑撰稿。“编辑部同人”主要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陶履恭、傅斯年、鲁迅、蔡元培、罗家伦、高一涵等,他们大多是北京大学教授,意趣相投、志同道合,虽然各自思想倾向有所不同,但都提倡新文化运动,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新青年》月刊自第四卷第一号起从上海迁移到北京大学续办。武进区档案馆收藏的这6册《新青年》,编辑部已经移到了北京。
区档案馆征集编研科聂晶磊介绍,在上海的时候,陈独秀无论是筹措经费还是采写稿件,都像孤军奋战。“来了北京以后,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先进知识分子加入了进来,《新青年》刊登的文章变得非常有力度。”
《新青年》发展如何演进?
武进区档案馆馆藏《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至第六号的主要内容有:
政论文章:陈独秀《驳康有为共和平议》、高一涵《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变迁》、陶履恭《社会调查》。
青年问题:陈独秀《人生真义》、陶履恭《新青年之新道德》。
倡导新文化运动: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傅斯年《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张友载《新文学及中国旧剧》、王敬轩《文学革命之反响》、李大钊《新的旧的》等。
第四卷第五号全文刊登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
聂晶磊介绍,《新青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15—1918年对新文化的宣传阶段,1918—1920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阶段,以及1920—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阶段。1918年7月,陈独秀发表了《今日中国的政治问题》,从此《新青年》开始了从宣传民主科学到直接干预政治的转折期,并逐渐转变为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新青年》办刊宗旨经历了从“辅导青年修为”到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它以全新的世纪意识开启了新文化运动的大门,并在短短数年间,以激扬的文字在学术和文化等领域传播新知、启蒙思想,很多文章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不仅如此,《新青年》还培育了中国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如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武进人吴稚晖的注音字母改革
武进区档案馆馆藏《新青年》第四卷第二号刊登了吴敬恒的文章《论旅欧俭学之情形及移家就学之生活》,第三号、第五号上分别刊登了吴敬恒关于注音字母的文章。
吴敬恒即吴稚晖,武进雪堰人。吴稚晖是现代著名的语文运动家,在中国语文现代化探索的道路上,他留下了特殊的足迹、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清代末年,吴稚晖先后提出了万国新语、切音简字、注音字母等改革策略,并在现代语文教育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五四时期,吴稚晖继续坚持现代语文改革,对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钱玄同、胡适等人的废除汉字思维和白话文改良思路,无一不打上吴氏深深烙印。
不仅如此,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科学主义、进化主义等,也和吴稚晖的主张如出一辙。
新青年,用奋斗凝聚青春中国
2019年5月,在武进区档案馆建馆60周年时,举办馆藏珍贵档案展览,将《新青年》列为革命历史档案首位,同年编入《武进档案志》。武进馆藏《新青年》,也成为省、市红色档案资源汇集的重点品种以及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教材。
《新青年》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新青年》崇尚的自由、进步、民主、科学等历史命题,让无数爱国青年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巨大能量,开始了救国复兴之路的艰辛探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与会者的平均年龄仅为28岁。
百余年来,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日夜兼程,用奋斗凝聚起一个活力四射的青春中国。
恩格斯说,青年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
一百多年前,民穷国弱,山河破碎。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提出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资料来源:武进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