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征程,无数革命先辈为了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而舍生忘死、奉献青春。4月19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寄语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值此“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我苏网推出《永不褪色的青春》专题策划,带您重温江苏儿女积极投身革命的英勇事迹,感悟红色岁月中质朴动人的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红色力量。
“……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 1949年11月27日,黎明之前的山城重庆即将解放,在白公馆集中营,33岁的许晓轩留下口头遗言,说完,大步跨出牢房,气宇轩昂地走向刑场。
这一幕,被写进了长篇小说《红岩》,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许晓轩是长篇小说《红岩》中许云峰、齐晓轩等人物形象的原型。风云激荡的年代,有志青年当如何作为?这位扬州人用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做出回答。
许晓轩
狱中斗争九年余
“宁关不屈”慷慨赴死
许晓轩,1916年出生于扬州江都。父亲为他取名为许永安,可是旧社会哪有一天的安宁?为热切期盼黎明的到来,他改名为“晓轩”。
15岁时,许晓轩因生活所迫中途辍学。“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无锡公益铁工厂当会计的许晓轩随工厂内迁到大后方重庆,后来经人介绍参加了中共领导的重庆(青年)职业互助会。1938年5月,许晓轩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刊物《青年生活》的编辑和发行工作。1939年春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部长,秘密编印《挺进报》。1940年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
许晓轩在狱中写下“宁关不屈”。
1940年4月,因叛徒出卖,许晓轩被捕入狱,囚于重庆望龙门看守所。当时特务提出只要许晓轩在悔过书上签字,就可以释放他。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要枪毙请便,要我签字休想!”随后便被转囚至白公馆监狱。
在得知党和亲人正在设法营救自己时,许晓轩用铅笔在一张包香烟的薄纸上写下“宁关不屈”四个字托人捎出,表明了自己决绝的态度。1941年10月,许晓轩又被转入贵州息烽集中营。
在息烽集中营关押期间,许晓轩被派作刻字工场里的刻字工。一次,监狱长逼迫他在监房前面的树上,刻上“忠于党国”和“先忧后乐”,其目的是设计陷害许晓轩叛变。许晓轩敏锐地洞察到了敌人的不怀好意。他在一棵树上刻下“先忧后乐”后,故意将梯子蹬歪,摔断了手臂,以此拒刻“忠于党国”4个字。
许晓轩手刻“先忧后乐”的核桃树。
1946年,息烽集中营撤销,许晓轩又被转押到重庆白公馆。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军统监狱,他用秘密方法和党员相互联系,成立了狱中临时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敌人为割断他与狱中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将他关进终日不见阳光的地牢。见来硬的不行,敌人便改用软的花招,许诺让他当会计,并诱以高额津贴,他却回答说:“我对倒马桶、洗茅房很有兴趣。”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残酷折磨和威逼利诱,许晓轩始终大义凛然、坚强不屈、不为所动。
1949年11月27日,蒋介石下令对狱中的革命者进行血腥大屠杀。就义前夕,33岁的许晓轩留下了口头遗言:“胜利以后,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我仍将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初心誓言划破长空。
许晓轩牺牲后三天,重庆回到人民手中。党和政府将烈士的忠骨安葬在苍松翠柏护卫着的歌乐山上。
“多关心孩子,少记挂我吧”
与妻儿一别即一生
许晓轩在狱中苦熬时,妻子姜绮华也在狱外苦盼。许晓轩和姜绮华都是江都人。1935年,两人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走到了一起。尽管结婚之前,他俩未曾谋面,但婚后两人恩爱有加,日子过得简单幸福。许晓轩被逮捕时,两人的女儿许德馨刚出生8个月。
许晓轩狱中给妻子姜绮华的信,此信写于1947年,由一位同狱难友带出。
1947年,许晓轩给姜绮华写下一封亲笔信。“华:七年了!我们抱着馨儿在屋后面小山坐着……从那时到现在,七年怕都过了一两个月了吧。七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你受苦的时间也很长了。我实在对不起你,让你苦痛了这么久,而就是现在,我还是没有办法安慰你……”信的开篇,直抒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与愧疚。
念及自己也许永远不能回家,许晓轩在信中写道:“我想到馨儿(许德馨)长大了,她长得很结实,比你我都强。她读我读过的书,做我做过的事,而且相当能干,一切不落人后……最后我还要请你少记挂我,多关心孩子……少把希望放在我身上吧,因为我是身不由己的人……”
6年时间音讯全无,突然收到丈夫的来信,姜绮华激动万分。当她读到信中“少记挂我,多关心孩子”的语句时,已是泪流满面。姜绮华知道,丈夫不是不爱自己了,而是他把革命信念看得高于一切。
许晓轩写这封信时,姜绮华和女儿许德馨已经迁往上海了。1949年底,许晓轩被害的消息传到姜绮华耳边,她彻底崩溃了,导致肺病复发,无法赴重庆认领丈夫的遗体,但回到魂牵梦萦的重庆是她的愿望。
1981年,时隔30多年后,姜绮华来到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摸着陵墓围栏时泪如雨下:“晓轩,我看你来了!”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1999年,82岁高龄的姜绮华在白公馆当年关押许晓轩烈士的牢房里,轻轻抚摸着丈夫的遗像。
1999年,姜绮华再次来到重庆白公馆缅怀丈夫。两人相聚相守的婚姻生活虽然只有短短6年,姜绮华却用毕生固守着这份感情,直至去世。
石榴花开渝扬两地
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战火硝烟远去,许晓轩等烈士的光荣事迹和伟大精神,用另一种方式流传下来。
重庆解放后,脱险出狱的革命志士罗广斌将许晓轩等狱中支部党员对党组织的临终嘱托写成带血的报告——《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其中第七部分“狱中意见”,后来被提炼成“狱中八条”:“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八、惩办叛徒特务。”
这份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与教训,凝聚着红岩英烈的忠诚和初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警醒作用。
1961年,罗广斌、杨益言根据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出版发行,旋即家喻户晓。小说中以许晓轩为主要原型的许云峰、齐晓轩等英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红岩精神,永放光芒。1997年9月28日,“许晓轩故居”在烈士的家乡江苏江都建成开放。当年许晓轩在重庆白公馆放风坝种下的石榴树,已被繁衍种植在烈士故居的天井里。20多年来,每逢春季,象征着烈士初心的石榴花,在重庆和扬州两地炸蕾绽放。
许晓轩栽种在白公馆监狱院中的石榴树。
戳专题>>永不褪色的青春,了解更多革命年代里的青春故事。
我苏网专稿 文/刘静 设计/姜向慧 后期/王紫轩;部分素材来源:江都日报、重庆日报、扬州档案方志、中国新闻网、扬州晚报
(本文系我苏网专稿,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