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已至,雨水增多,闷热袭来。入夏的准备,你都做好了么?因压力和疲劳而出现的“五月病”症状该如何应对?
5月16日(周日)上午,一场大型中医药义诊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宣教活动将在秦淮区大光路际华广场举行。多名江苏省、南京市名中医,主任、副主任中医师等十余名专家,将为市民望、闻、问、切、针灸、推拿。
“五月病”其实并不是单指五月,而是泛指初夏时节因压力和疲劳而出现的症状。因为大多发生在五一假期后,所以也被认为是假期后症候群或假期后综合征。
“五月病”的常见症状有:假期后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或工作,产生疲倦情绪;甚至出现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等。
五月正好是我国进入初夏的时候,这时候气温升高,体内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乏力、疲劳、烦躁不安的症状。另一方面,从中医角度来讲——“夏季对应心”。夏季阳气太盛,人体的小环境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心火旺盛导致心烦气躁。
那该怎么办呢?专家建议市民喝些薄荷水,薄荷不仅有疏散风热、疏肝行气的功效,还是平心静气的“心灵补药”,有助于抚平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各种瓜类和豆类,也有健脾祛湿热的效果。初夏时节,适当增加休息时间,尤其是睡好“子午觉”,也有利于人体阴阳平衡,各种不适也会消失。如果因为夜晚燥热睡不好,可以喝点百合莲子粥,或用鸭子肉、丝瓜或冬瓜、山药来煲汤,助眠效果也很好。
此外,自我调节是关键。有计划地做些能够获得快乐和自信的活动,如听音乐、逛街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保持生活正常规律化,按时吃饭,起居有规律,每天安排一段时间锻炼身体,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提高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有益于人的精神健康。当然,通过中医适当调理,也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助市民安心度夏。
此次义诊将涵盖老年病、更年期综合症、脾胃病、心脑血管病、肾病、甲乳病、糖尿病、皮肤病、风湿病、颈肩腰腿痛、失眠、便秘、痛风及肿瘤等病种。
同时,中药技术能手还将在现场参茸切片、打粉、制茶。现场免费提供“固本防疫茶”“防感防疫香包”、测血糖、量血压、现场指导科学服用中药、鉴别常用中药真伪等。
这几天阴雨不断,不仅让人觉得衣服潮湿、皮肤瘙痒,更是助长了很多“湿病”来袭,其中颈肩腰腿痛、小儿哮喘、皮肤疾病等成为了高发疾病。这样的天气下,不少人感觉头昏脑胀、四肢酸软、无精打采,出现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那么,“湿气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在中医理论里,湿气又意味着什么?
《黄帝内经》中记载,“秋伤于湿,上逆为咳”,也就是说天气是导致身体湿气的原因,进而可能引发疾病。《中医内科学》一书中详细解释了环境的“湿”如何进入人体并导致病症发生,“湿为重浊之邪,黏滞难化。若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汗出沾衣等均可使湿邪侵袭人体。
湿属阴性,与风邪结合为风湿,与寒邪结合为寒湿,与热邪结合为湿热”。此外,饮食不当也是人体“内湿”的起因,“嗜食膏粱厚味,或过事生冷瓜果,甜腻食物,或外湿入里,均可使脾气不运,湿浊内生。”
另外,中医理论专家表示,“湿为阴邪,重浊黏腻,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也就是说,湿病的病理机制是局部组织微循环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的始动阶段,湿病的发生是机体能量代谢障碍在局部病变组织的表现。
在中医的概念中,湿气本质上属于阴邪,靠着它黏腻难缠的劲头,赖在脏腑经络上不走,导致气机升降无能,于是阳气就没法正常生发了。所以一般被湿邪困住的人,阳气都不太旺,会有脸色淡白,精力不济的现象。
湿气重有哪些表现?第一,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腹胀,身体浮肿;第二,身体发沉、发重,浑身无力;第三,皮肤上有湿疹,胃口不好,嘴里发黏;第四,常感到疲倦,精力不集中,睡觉打呼噜,痰多,咳嗽,睡觉流口水,毛发粗糙,易脱落;第五,舌质很胖,颜色偏淡;第六,眼袋下垂,黑眼圈严重,肥胖,机能衰退。
专家提醒,以上症状,如果出现了一二种,就要引起注意了,这说明体内有湿气。
据专家介绍,要祛除体内湿气,中医方面主要有两个方法:一是食疗祛湿,通过饮食达到健脾祛湿的目的,一个常见食疗方子是赤小豆薏仁茶;另一个方法就是运动,通过大量运动排汗的方式祛除体内的湿气。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雪彤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