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埋伏 以待时机 ——寻访海启“乙种组织”活动点旧址

2021年05月19日 11:01:57 | 来源:无线海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海启“乙种组织”是反“清乡”运动时党的秘密组织,在海门的活动点旧址位于常乐镇八烈村。

  1943年初,苏中区党委、四地委吸取苏南反“清乡”斗争的经验教训,为粉碎日伪在海启地区大规模“清乡”,决定在一部分没有担任过公开行政的武装职务、面目“不太红”的党员干部中,选择一批精明强干的同志隐蔽下来,建立党的秘密组织,对外称“乙种组织”。海启县乙种组织建立起来后,区一级的乙种组织也相继建立。乙种组织的斗争方针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以备在各种公开的政权组织遭到破坏,活动受到阻碍、限制,不能坚持斗争时,党可以通过乙种组织保持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系,了解情况,开展工作,必要时,由乙种组织领导群众,继续与敌人展开斗争。

  海启县委乙种组织第一任特派员为徐智(化名陈俊贤),后来又增配胡林(化名陈达明)为副特派员。徐智负责海中、海东、海西、富余4个区的工作,胡林负责启东、启西、海南3个区的工作。徐智先在启东合隆镇以贩洋布为掩护进行活动;1944年春后,徐智迁到海门长兴镇东北永安小学,以教师为掩护进行活动。那时候,为了免受破坏和损失,整个组织之间,党员之间,一般以单线联系为主,甚至有的区正副特派员之间也不发生关系,组织十分严密,联络面缩小到最小限度,这是乙种组织活动中的一个主要特色。

  常乐镇党群服务中心讲解员王苏娟介绍,根据地和敌占区的乙种组织,任务不同,活动方式也不一样。根据地的乙种组织成员,以群众的面目出现,积极响应民主政府号召,团结教育群众,培养积极分子,秘密发展组织,配合党的公开组织进行活动。敌占区的乙种组织以开店经商、办学教书、商贩买卖、搞手工业等各种社会职业为掩护,对群众做宣传教育工作,揭露敌人罪恶,戳穿敌人阴谋,教育群众不要上当受骗。对有觉悟、表现好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也要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同时,也掌握敌情,分化瓦解敌人,利用社会关系打入日伪政权、特务机关内部搜集情报等。

  1944年11月,日伪的“清乡”已被粉碎,形势日趋好转,党在农村中已建立了比较牢固的根据地,秘密活动逐步移向城市。根据地的乙种组织宣布撤销。海门茅镇敌占区的乙种组织仍然保持并改名为城市地下党组织,由李尊一(又名李文逵)担任特派员。“乙种组织”的活动延续至解放战争时期。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