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一体化 苏皖边界驶入协同发展“快车道”

2021年05月19日 19:37:1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开花,一批批产业集群崛起,一项项举措谋划落实……协同共进的新格局加速形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正在苏皖边界奋力奏响。

  5月17-18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联合采访团相继走进郎溪县和来安县,两地分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和滁州市,分别与江苏省常州市和南京市接壤,借着一体化的东风,这些临省交界处如今都展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作为。

  2016年,安徽省郎溪县、广德市和江苏省溧阳市签署《关于共建“苏皖合作示范区”的框架协议》,选定郎溪县经济开发区作为苏皖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之一,而梅渚先导区工业园则成为郎溪经济开发区的配套园区。位于苏皖合作示范区梅渚先导区工业园内的华菱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从常州被引进,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园区的龙头企业,并吸引了电梯相关的配套企业在此集聚。“在一体化之后,江苏、上海等相关的配套企业都过来了,以前我们在周边找个供应商都很难,如今相关的供应链已经形成并且越来越完善”,华菱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军告诉记者。

  此外,郎溪经开区18家企业在机械加工、表面处理、原材料采购等方面都与溧阳企业开展协同配套。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当地的梅渚建筑新材料产业园吸引了长三角其他省市大量的企业入驻,供应链愈发完善。目前,郎溪梅渚、溧阳社渚两地围绕边界区域共建合作先导区产业园,谋划推进以广利川绿色新材料项目为代表的一批苏皖合作项目投产运营。

  “去年开始整个疫情比较严重,为了降低企业运输成本,我们与江苏合作建设了广利川码头,包括刚刚开通运营的定埠港码头,一个在建,一个运营,也是为了解决和下游企业合作,切实为企业减负”,郎溪县梅渚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毛世耀表示。同时,为了方便江苏和安徽两省之间的用工流动,两地还在跨省通办上为居民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产业转移也成为了优化产业布局、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常态。位于安徽省来安县东南部的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便是安徽对接江北新区、融入南京都市圈发展的先行区。“在策略研究的初期,我们便将功能区定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产业配角’”,来安县发改委副主任汤巧声告诉记者,围绕江北新区的“两城一中心”,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将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家居、生命健康四大主打产业。

  记者了解到,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江北新区37平方公里,汊河35平方公里,规划以建设“一心两片”为空间布局,以顶山为“一心”,盘城葛塘和汊河毗邻区域为“两片”,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南京江北新区已跻身国家级新区,外拓展是大势所趋,我们的很多项目都是基于江北新区‘产业配角’的定位来进行合作共建,根据江北新区的主导产业来发展上下游的产业,这样才能更好地来优化产业布局”,汤巧声说。

  目前,汊河有200余家企业,大约有60%是承接来自南京的产业转移。这当中,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尤为典型。汊河镇与原南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仅有10公里路程,前几年,浦镇公司改制,进行主辅分离,旗下大批配套企业纷纷寻求发展宝地。汊河镇乘势而上,吸引和集聚了浦镇车辆公司在内的南京及长三角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扎堆入驻,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据统计,从2012年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开园至今,入园的轨道装备企业已达107家,其中85%左右来自南京。轨道交通装备七大主要构件168个主要产品中,汊河现可生产70余个产品,被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50件、发明专利22件。“如今,我们上下游的产业配套在园区里面就能解决,可以说,我们是享受到一体化红利的企业,不仅仅包括运行成本的降低和综合效率的提升,整个长三角城际轨道的一体化也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订单”,盛世高科总经理袁学荣告诉记者。

    千帆竞发浪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面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势,苏皖边界正奋勇争先,向着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宏伟蓝图砥砺出发。

  记者/唐宝妍

  (江苏广电总台版权所有,拒绝一切形式删改,转载请注明出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