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全国母乳喂养日,看见“妈妈的爱”| 我苏特稿

2021年05月19日 15:00:4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每年的5月20日是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今年宣传日的主题是“妈妈的奶,妈妈的爱”。在第31个全国母乳喂养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看见“妈妈的爱”。

一边崩溃痛哭

一边咬牙硬扛

  也许有人会觉得,母乳喂养是妈妈的“分内之事”,但是事实上,要想成为一名母乳妈妈,并没有人们想象中轻松。母乳妈妈们需要承受的生理疼痛、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没有经历过母乳喂养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

  忍受生理疼痛是成为母乳喂养妈妈的第一步,涨奶、堵奶、乳头皲裂出血、乳腺炎……这些生理问题带来的疼痛让很多新手妈妈免不了崩溃痛哭,但是为了宝宝的“口粮”,她们常常选择咬牙硬扛。此外,新生婴儿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饥饿啼哭,让很多新手妈妈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状态中,有时免不了出现忧郁、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

  对于每一位母乳妈妈来说,需要的不是“为母则刚”的歌颂,而是携手与共的支持与关爱。

  此外,在哺乳期,妈妈们都处于激素变化且长期不平衡的状态中,哺乳期生病也是每一位母乳妈妈的“噩梦”。为了避免药物对宝宝带去的影响和伤害,心疼宝宝多于心疼自己的妈妈们在生病后都选择硬扛,能不吃药就不吃药。

  其实,在尊重医嘱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既不会伤害宝宝,还能帮助母乳妈妈尽快康复。

一边超额进补

一边身材焦虑

  在承受生理疼痛和睡眠不足的同时,母乳妈妈们还要处理产后进补和恢复身材的矛盾。

  “多吃点,宝宝才有营养”,“多喝点汤,奶水才足”,“鲫鱼汤对喂奶好,每天都要喝”……这些进补的劝说,大概是每个母乳妈妈都曾听过的。

  作为“过来人”的长辈,或多或少认为进补越多,妈妈的奶水越好。在一些人眼中,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母乳妈妈不该过度关注身材恢复,“忘我”地进补是成为一名“好妈妈”的充分必要条件。

  事实上,高脂肪的汤类或食物并非神乎其神的“催奶神器”,想要奶水充足需要更科学的膳食搭配和母乳喂养观。

  此外,妈妈们还要面对身边的各种不理解、埋怨和指责,“宝宝总哭,肯定是奶水不够,饿着孩子了”,“宝宝生病,肯定是妈妈奶水不好”,“还没断奶,怎么能喝咖啡、吃辣椒呢”,“还在哺乳期,怎么能化妆、染头发呢”……事实上,这些来自身边的不理解、埋怨和指责,多数没有科学依据,民间的“土方”和臆测,不应该成为科学母乳喂养的障碍。

  科学的母乳喂养,不是妈妈一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的,更需要家人们给予更多理解、尊重和支持,而非怀疑、说教或指责。

  世卫组织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使婴儿免受腹泻和肺炎等常见儿童疾病的危害,也有利于降低儿童及青少年期超重和肥胖风险。此外,母乳喂养可能降低妈妈患乳腺癌的风险,有利于妈妈身材恢复。鉴于母乳喂养对母婴具有长期的健康益处,世卫组织建议在婴儿出生后,应及早开始母乳喂养。

  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成为母乳妈妈,更加不容易。妈妈们除了需要解决生理疼痛、心理压力和家庭矛盾等问题外,还需要面对职场压力和社会压力。

  每个外出的母乳妈妈,可能都曾遇到过找不到母婴室的窘境。据2019年《中国城市母婴室白皮书》显示,中国母婴室分布最多的五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深圳。然而即使是在母婴室分布最多的北京,平均一间母婴室就需要服务 578 个新生儿。《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公共场所哺乳不便,有60.2%的妈妈选择减少外出,还有27.2%的妈妈选择在公共场合给孩子喂婴儿配方奶粉。

  每个回归职场的母乳妈妈,或许也曾遇到过无处吸奶的尴尬。处于哺乳期的妈妈,往往都有溢奶的问题,需要不定时吸奶,以避免堵奶造成乳腺疾病。然而并不是所有工作单位都有条件提供干净、卫生、安全的吸奶环境。结束产假回归职场的妈妈中,约有81.3%的妈妈坚持继续母乳喂养,其中,仅有23.5%的妈妈有条件选择吸奶带回家,32.1%的妈妈要往返家和单位亲自喂奶,7.8%的妈妈不得已选择在工作场所喂奶,还有18.0%的妈妈只能下班回家后再喂奶。

  目前,我国婴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9%,低于43%的世界平均水平和37%的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要提升母乳喂养率,不仅需要个人和家庭的坚持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在这个“520”,“妈妈的爱”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让每位妈妈们感受到来自家庭、职场和社会的善意。

  编辑/李森颖 设计/陈奇 姜向慧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