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耄耋老人的浪漫爱情:一别14年,700多封书信

2021年05月20日 16:33:39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苏州,有这样一对加起来近180岁的老夫妻,默默相守的半个世纪里,数十张异地往返火车票,700多封书信,为了照顾生病的对方,一起住院。这些“爱的痕迹”,见证着他们无坚不摧的爱情!

  “他住院我就陪着他”

  今天(5月20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苏州九龙医院的老年病房,见到了93岁的王贞禹爷爷和86岁窦玉梅奶奶,两人正在安静地看报纸。

  记者注意到,病房很小,却洁净素雅,收拾得井井有条。屋子的角落里放着一双拐杖和一把轮椅,这是王贞禹每天都会用到的东西。

  输液,吃药,进行康复训练……循环往复,窦玉梅一直都陪在身旁。

  “你看他的这个深静脉置管,只能放在这里,因为年纪大了,手上输液又痛还容易肿起来。”窦奶奶告诉记者,3个月前,王爷爷摔了一跤,进医院后确诊为肺部感染,需要住院治疗,开始情况比较严峻,插过胃管也经常发烧。“他住院以来我就一直放心不下,必须得自己守在他旁边才安心,就怕出什么意外。”

  现在王贞禹身体逐渐康复,生活也变得规律起来。

  每天早上治疗过后,窦奶奶就会第一时间拿来最新的报纸供王爷爷阅读,“他最关心海峡两岸和航空航天的新闻,每天都得看。”

  由于腿脚不方便,王爷爷除了看报外,只能每天在病房里拄着拐杖慢慢踱步,有时候窦奶奶会推他坐着轮椅去楼下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老爷子比较安静,喜欢看报纸,每次报纸取回来都第一个拿,奶奶就比较外向,照顾爷爷特别细致,晚上都要递水陪上厕所,他们感情特别好,我们也都挺羡慕的”,护理部护士们告诉记者。

  三天两夜的绿皮火车

  千里奔赴的是爱情,也是亲情

  “我们就像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一年才能见上一次。”

  病房里,两位年迈的老人相对坐着,给记者展示了他们的结婚证。

  (结婚照)

  这两位加起来快180岁的老人回忆起刚认识的时候,脸上浮现了幸福的笑容。“我们是一见钟情,第一次看到他我就觉得他忠厚老实,长得也挺帅,后来相处起来他对我也很体贴。”

  窦奶奶回忆说,年轻的时候,她在兰州长风厂(现长风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做后勤工作,王爷爷在上海的空军部队当文艺兵。两人都是党员,经过同事的牵线搭桥,1961年在上海见面了,第二年就在上海登记结婚,步入了婚姻殿堂。

  没多久,因为工作原因,两人刚结婚就分离两地,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兰州。

  当被问起他们之间最浪漫的事情,窦奶奶笑着告诉记者,他们的生活很平淡,爷爷唯一送她的礼物就是结婚时候的一对金戒指。

  “现在他的工资什么都在我这里,他连自己工资有多少他都不知道,家里的事情都是我做主!”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王爷爷说,我相信她,因为我们是一个家不会分开,什么都要合在一起。

  事实上,王爷爷年纪大了,很健忘,很多事情到第二天就记不起来了。

  但是,有一份最难忘的记忆一直牢牢镌刻在他的心中。

  “她真的很辛苦,我忘不了,兰州到上海,坐绿皮火车要三天两夜,她还大包小包带东西来给我。”说着说着,这个不善言辞的老人眼睛红了,“她一个人在兰州还要带着两个孩子,我什么忙也帮不上,真的苦……”

  和王爷爷不同,窦奶奶回忆起以往相隔两地的那段时光,只觉得苦中带甜。“我每次去看他都会给他带点特产,像哈密瓜之类的,重是蛮重的,那时候的包还只能手提,虽然很辛苦,但是要见到他,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在那段最难的岁月里,窦奶奶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长大,有一次大儿子大半夜发烧了,单位的人通知她,她就一手抱着一个孩子跑去医院。

  兰州到上海,2014.1公里,以前的绿皮火车要坐上三天两夜,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时光慢慢,王爷爷和窦奶奶只能通过信件交流,一个礼拜一封,14年,700多封书信,信里无关风花雪月,只有最深切的思念,“我想你了,你现在身体怎么样,工作怎么样?”

  异地分离14年,终于,在1976年,这两位老人因工作变动先后调来了苏州,两位异乡人终于在苏州相聚,并且相爱相守了半个世纪。

  现在,这个朴实的病房,成了他们两的“家”。

  窦玉梅说,“人老了总会生病的,我会一直照顾他,毕竟他是我们全家的宝!” 

      (来源:看苏州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