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综合报道 今日午间,一则悲痛的消息传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两个梦想一生追求
“我一生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袁隆平的两个梦想,这是他一生的不懈追求。
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青年袁隆平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很多人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然而,袁隆平的研究之路并不顺利。
一开始,他就得面对国际权威的批判“水稻杂交无优势”;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他跑遍大半个中国找了6年之久……
1976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
随着中国水稻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 · 植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经确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别是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可谓“中国的复兴”。
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养活的不仅仅是中国人。在袁隆平和一大批中国科研人员的前赴后继下,中国杂交水稻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目前已推广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
2017年8月,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一行专程来到湖南长沙,为袁隆平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印有杂交水稻的面值2万阿里马达加斯加币。十几年来,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已累计推广种植四万公顷,正在帮助这个国家终结进口大米的历史。
坚持下田的“农民科学家”
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袁隆平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
临近90岁时,袁隆平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他说要再完成两个目标,才能放心退休。第一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第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将沧海变为桑田。
水稻就像他的孩子一样,常常被挂念着——
领奖前他会特意去跟超级稻告别:你们乖乖的哇,我过段时间就回来啦!
晚上做梦也在念叨这些宝贝:哎呀,今天外面下雨,不知道长得怎么样了!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田野里看它们:好久不见呀,我真的太想你们啦!
“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在袁隆平看来,田间地头才是农业科学家科学研究的主战场。脚踏实地、不辞辛苦,是他一直践行的科研姿态,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成功的关键。
求真务实的精神,也被袁隆平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他曾在接受专访时,谈到招收学生条件:“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积年累月,袁隆平带领的研究团队,默默地在稻田、实验室里忙碌,为这份事业与中国水稻的未来保驾护航。
南师附中校友 来苏开会直奔稻田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培育和研究,在江苏也留下了许多足迹。
我苏网了解到,袁隆平是南师附中1949届校友,2002年还曾回母校参加校庆。
2002年袁隆平校友回到母校参加百年校庆,与学生亲切交谈。
2021年5月22日,南师附中校园里的袁隆平雕像处摆满鲜花
2007年10月,来苏州常熟参加第四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时,大会还没有开,袁隆平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2006年的江苏第一方——常熟蒋巷丰产方考察。看着一大片长势很好的水稻,77岁的袁隆平点赞道:“这个丰产方的稻子长得非常好。依我估计,这里平均亩产要在700公斤以上,高产田块要超过800公斤。这里不是一亩两亩,而是1000亩,非常了不起!”
为了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从2012年开始,海水稻的研究成为袁隆平工作的重点。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全国五大类盐碱地区建立“海水稻”试验示范种植基地。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作为东部滨海盐碱地类型,土壤含盐量在千分之二至千分之六之间,是江苏省唯一入选的试验示范种植基地。经专家团队对3块各1亩左右稻田机收实测,“超优千号”耐盐水稻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得知这一消息后,袁隆平十分欣喜。
吴为山雕塑作品《袁隆平》
一手握草帽、一手握稻穗,脚穿长靴、面容欣慰,这是江苏籍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刻画的袁隆平,也是袁隆平为水稻事业奉献一生的定格。
当吃不饱饭成为历史,当荒芜之地飘来万里稻香,我们当记住,有一位老人曾倾其一生、孜孜以求!
送别袁老!
(我苏网编辑/刘静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南京教育头条、姑苏晚报、荔枝新闻、如东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