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 E心向党 | 生态保育青年团队:与鹤共舞,做湿地守护者

2021年05月22日 16:55:1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激扬青春理想,展示党员风采!由江苏省委网信办、共青团江苏省委主办,各设区市委网信办、团委和交汇点新闻共同承办的“百年辉煌 E心向党”主题采访正式启动,中央及省内数十家媒体记者深入江苏各地,走进现代化建设一线,聚焦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设、医疗卫生等不同领域涌现出的青年党员先进事迹,讲述他们不忘初心、扎根基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青春书写人生精彩、绽放最美芳华的奋斗故事。 

  我苏网讯 35年前,中国首位驯鹤姑娘徐秀娟从东北来到江苏盐城,成功孵化“三枚鹤蛋”,由此开启了当地保护区的人工育鹤工作。近年来,当地人工繁育的丹顶鹤数量已超过120只,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

  这背后,一支平均年龄30出头的生态保育青年团队功不可没,他们也是第十六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得者。13人的团队里,10名成员专门负责丹顶鹤的人工繁育孵化和野外放归研究,3名成员负责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工作。他们中大多数人已扎根于此,工作7年以上。

  扎根湿地,用心育雏

  一来到丹顶鹤救护繁育中心,记者便看见几只小鹤翩翩飞起,不时嬉戏跳舞。“它们是去年5月出生的,正在训飞员的引导下练习飞行。”作为团队的“老大哥”,陈卫华从业已逾20年,他粗中有细,一提到鹤的人工繁育工作他就兴奋不已

  “丹顶鹤喜欢跳舞,每个动作都很美,成熟之后头顶会变红……跳起来说明很高兴,如果不开心了会转圈。”皮肤黝黑、身形精干的陈卫华侃侃而谈。

  “翩翩起舞”的除了丹顶鹤,记者还发现了一位姑娘,她一会手持望远镜举目远眺,一会奋笔疾书记录数据。作为团队中少有的女性,张亚楠身着一身迷彩服,忙碌而又干练。

  “丹顶鹤属于濒危物种,野生种群全球仅有2000只左右,人工繁育丹顶鹤主要为了防止物种消失灭绝”,作为团队的科研能手,张亚楠表示,近年来他们一直在做野化放归研究,希望人工繁育的丹顶鹤可以适应大自然,实现自主迁徙。

  人工育雏过程中常有各类疾病发生,K形腿便是其中之一。得了这种病的幼鹤,腿部行走和站立困难,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死亡。团队人员告诉记者,有一次,一只出生仅40天的雏鹤变成了K形腿,他们在雏鹤两腿脚趾之间使用布带连接固定,而“老大哥”陈卫华就像“鹤妈妈”一样陪护了整整一周,直至雏鹤能站立。

  在团队的努力下,2018年以来,保护区人工繁育丹顶鹤成活数量连年创新高,目前已成功孵化育雏130只。不久前,团队工作人员还在野外发现了两只成功孵化的雏鹤,这也是连续5年在保护区内发现丹顶鹤繁殖成功。

  监测生态,寸量土地

  “鸟类在生态食物链中处于最顶端,对鸟类进行监测,可以对整个生态环境起到指示作用。”张亚楠告诉记者,如果保护区鸟类的数量和种群发展得好,基本就能说明当地的生态系统达到良好。

  团队坚持“用数据说话”,保护区湿地跨越了盐城5县(市),为了做好基础数据监测,团队将保护区划分为120个样点样线。

  鸟类种群数量发生什么变化?保护策略应该进行哪些调整?这些问题都需要调查监测的数据来支撑回答。

  四月的候鸟大迁徙,正是鸟类监测的好时机,团队中自诩“观鸟人”的同事就像“超人”,他们需要背着超过20公斤的观鸟装备,开着一部皮卡,一路停、一路拍、一路记。近600公里的海岸线,每一寸都留下过他们的印记。

  除了开展鸟类监测,团队还进行水文气象等环境监测、其他生物体系监测以及地质地貌监测。基于收集的大量本底资料,团队梳理提出了10余项自立课题。

  2018年进入保护区工作的李征浩,是负责监测工作的一名新兵。有一次,他跟随团队前辈进行海岸线侵蚀监测研究,测量的时候要从海滩往里走一公里,滩涂上的淤泥没过了膝盖,这件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有很多鸟很有意思,有一种鸟叫勺嘴鹬,嘴巴像勺子一样;有一种叫白琵鹭,捕食的时候嘴巴一甩一甩;而绿翅鸭,它的头上还有一块绿色”,谈起这些,李征浩如数家珍,工作近3年的他对这份工作已充满热爱。

  除此之外,团队还创新监测体系,首次开展国内风电场鸟类雷达监测,首次开发湿地鸟类视频监控智能识别系统,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

  从丹顶鹤的人工繁育到保护区的生态监测,这支团队满怀热血,他们是370多万亩湿地的最好守护人。谈到坚守工作的初心使命,“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保护好这片湿地,等我们退休的时候,这里只能比现在更好,决不能比现在更坏。”团队成员的回答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记者/孟晓晴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