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的铁腕铁拳,精准发力,从经济到民生,常州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多项工作先行先试走在全国前列,各项成果遍地开花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以环境治理、就业服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多项先进工作组成的“常州经验”正走上全国“第一方阵”。
这几年,长江常州段砸笼换绿的一系列举措蹄疾步稳,在省庄河生态复绿工程现场,这里也是沿江生态绿廊里一个最大的节点工程。这里的建设面积达到了17.6公顷,相当于25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不仅仅是大,这块生态绿肺还种植了超2万棵乔灌木,大大提升了沿江生态环境。
眼前绿意盎然,水绿交融的省庄河生态湿地,在去年,还只是德胜港码头的石料堆场。去年十一月,这一紧邻长江的地块,成为滨江开发区破解“化工围江”困局的关键落子。总投资2700万的生态湿地项目瞄准沿江功能完善,以及品质提升的总目标,打造了集水质净化、湿地涵养、科普教育观光为一体的绿色新增长极。
常州滨江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工作人员姚宇平表示:“东区我们把省庄河的水,通过水泵排到水系里面,经过三级过滤再回到省庄河,实现了水质提升。西区我们结合西侧的自来水厂,我们在园路主路后期会考虑做一些水知识科普长廊。”
2019年以来,长江常州段沿线以“应拆尽拆、应绿尽绿”的原则,从“源头”上,累计签约关停化工企业45家,安全拆除29家,将滨江化工园区化工企业总数压减76%。在“支流”里,积极修复生态,构建沿江绿色屏障,目前已基本完成沿江300米范围内生态复绿和景观湿地系统建设,累计种植乔灌木5.3万株,新增绿地超2700亩,生态岸线占比跃升至80.6%,位列全省第一。去年,常州市也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常州滨江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於国超表示:“为未来产业的延伸、对产业的赋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为我们片区打造宜居宜业、实现生态生活生产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日前,常州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工作成效,也得到国务院点赞。一股产城融合的“新火”,烧上了老工业基地的“旧灶”,迸发出新效应。
在钟楼区,由常州皮革机械总厂改造而成的常州蓝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如今也成为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走进位于园区内的格力智慧生活体验馆,2400平方米的展区呈现浓浓“工业风”,从产品售卖到休闲娱乐,这里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性服务,同时,还汇集了容纳全国几百万客户销售数据的信息平台。 常州润泽暖通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亚军介绍道:“这个产业氛围会更加适合我们,也会让很多消费者走到大空间里面,我们作为厂家来讲,也可以更多方位 多层次地去展示品牌服务的特征。” 像格力智慧生活体验馆这样把“现代”与“复古”两种元素融为一体的企业,在常州蓝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共有100多家。2019年9月,占地74亩的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在保留原有老建筑的基础上,引进文化艺术、广告设计、休闲健身等多种业态,成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地标。
常州蓝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总经理张忠华说道:“原来这里面有修理厂、库房,现在通过我们改造以后都是非常时尚的,想把这个园区打造成为集生活、工作、休闲为一体的厂中园、厂中房的特色园区、网红园区。”
将高质量发展贯彻到底,是常州市打造“五大明星城”的坚定方向,现在,越来越多的“常州经验”正在结出硕果,在就业方面,智慧“五云”就业服务新体系在去年被国务院评为典型经验做法;武进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跻身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前五,获国务院督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