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 |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2021年05月31日 10:59:4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点击收听▽

  1928年8月底,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向井冈山进犯。红军凭借黄洋界天险奋勇抵抗,击退敌军,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率领红四军主力回井冈山途中,听到黄洋界传来捷报,在马背上吟就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第一首著名诗篇《西江月·井冈山》。

  在毛泽东的诗作中,“山”这一意象总是千姿百态,其中有一座“山”他情有独钟,甚至为其专门创作了三首词,这就是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井冈山的“北大门”黄洋界地势雄伟险峻,曾经是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率大部队前去接应,驻守黄洋界的只有红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团长朱云卿带领的两个连兵力。8月下旬,在黄洋界哨口,湖南、江西两省的国民党军派出四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进行第二次“会剿”,井冈山根据地危在旦夕。

  “保卫黄洋界”,一道十万火急的命令连夜发出,井冈山根据地周围十五个乡的群众及赤卫队接到命令,火速向黄洋界集结。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研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何小文:

  黄洋界山脚下的群众一边进行坚壁清野,一边连夜削制竹钉,布置竹钉阵。军民一齐动手插竹钉、排石块、扛木头、挖壕沟。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黄洋界上一派热烈紧张的战斗景象。

  黄洋界保卫战修筑工事的铁镐

  8月30日,敌人开始向黄洋界发起进攻,红军坚持了将近一天,弹药即将用尽,情况十分危急。这时有人报告说,留在井冈山唯一的一门迫击炮已经抬到了黄洋界,但是只有三发炮弹。团长朱云卿命令发炮,不过由于井冈山气候潮湿,前两发炮弹都成了哑炮。

  眼看只剩最后一发炮弹了,敌人马上就要冲上哨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曾在黄埔军校学过炮科的陈毅安营长亲自操炮发射,第三发炮弹凌空而起,正中山下的敌军指挥部。

  随着一声巨响,赤卫队和革命群众举起红旗齐声呐喊,煤油桶里的鞭炮也被点燃,一时间鞭炮声、冲杀声响成一片,山下的敌人误以为毛泽东率主力赶回来,再也稳不住阵脚,慌忙撤退,黄洋界保卫战取得最后的胜利。

  黄洋界红军哨口工事遗址

  这场战役,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敌人四个团的进攻,创造了一场“战争奇迹”!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保住了红色的革命火种,使其燃遍闽西赣南,燎遍神州大地!何小文:

  井冈山斗争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红军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最终以少胜多,坚定(了)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的信心和信念。 五百里井冈山,因为一个历史性的抉择,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更是深入人心。

  朱德1965年题写“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横幅

(系列融媒体产品《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江苏广播、大蓝鲸App采写制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