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区老厂房、城市边角地、历史遗留毛地项目、棚户区......
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徐州正通过努力焕发不竭生机。
城市更新 四大阶段
徐州市城市更新总体目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优化城市总体布局,增强城市发展动能;
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保持城市特色风貌;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推进环保节能改造,实现城市绿色发展;
拓展市民活动空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至“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市区城市更新计划项目,构建形成城市更新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工作机制,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老工业基地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更新“徐州经验”,打造城市更新的“徐州样板”。
第一阶段:2021年3月底前,评估摸底及宣传发动阶段。广泛宣传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城市更新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二阶段:2021年4月至2021年12月,政策制定及示范先导阶段。研究制定城市更新相关政策,铜山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贾汪区、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各启动实施1-2个试点片区,为全面展开城市更新建立示范。
第三阶段:2022年1月至2025年6月,以点带面及持续推进阶段。城市更新工作初见成效,基本完成主城区范围内全覆盖、立体化更新,启动城市更新地方性立法工作。
第四阶段:2025年7月至“十四五”期末,经验总结及全面提升阶段。对城市更新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梳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高质量开展全市域城市更新工作,推动出台城市更新地方性法规。
城市更新 六项基本原则
徐州市明确城市更新的六项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保障基本居住条件和居住安全,尊重居民意愿,提升人居环境,增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以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为前提,以绿色低碳建设为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和生态修复整治为抓手,坚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居民生活协调发展,推进实施成本集约、功能复合、生态友好型的城市更新。
文化延续,历史传承。坚持历史文化保护,延续历史文化传承,挖掘和展示历史地段、文物和历史建筑等文化要素和文化内涵,实现文保建筑、历史建筑的保育、活化,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
统筹规划,用好空间。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注重与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科学划定城市更新单元,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合理确定更新改造方案,加强城市空间立体开发,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切实履行制定规划政策、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职能,充分调动相关单位和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完善对市场运作的政策引导,着力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活力,实现资金总体平衡。
试点先行,逐步推进。按照探索试点、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稳妥推进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总结经验、形成模式、全面展开,着力增强城市更新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城市更新 六类重点
城市更新重点主要包含六类——
老旧小区改造。以改善小区居住条件为主要目的,完善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市区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
城中村改造。通过优化空间结构、转换集体建设用地性质、完善设施服务等方式,将因城市边界扩展而包裹的村落,尽快改造为城市社区或其他功能空间。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徐州市主城区50个城中村改造。
老旧街区改造。通过优化规划布局、完善配套设施等方式,推动历史地段、商业步行街和地方特色街区品质高端化、业态多元化,发展成为新兴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
▲老旧小区改造装上电梯
老旧厂区改造。通过转换建设用地用途、转变空间功能等方式,改造为发展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业态的空间或场所。
自有产权改造更新。高等院校、医院等具备自有产权、自我改造意愿的单位,不改变土地用途,通过改造和综合整治等方式,完善使用功能,满足发展需要,改善景观环境。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更新。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高智慧化水平,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棚户区改造 七项机制
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徐州名列全国棚户区改造成效明显城市第一位。 “十三五”以来,我市抢抓政策机遇、找准破题关键、持续用力推进,打赢了棚改攻坚战,完成棚改总面积全省第一,在破旧立新中大幅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在盘活提升中有力保障了中心城市建设,在连战连捷中打响擦亮了徐州棚改品牌,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取得了群众满意、发展受益、国家激励的重大成效。
徐州在棚户区改造中持续大胆创新,摸索出七项机制,打造出了“棚户区改造徐州样板”。
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建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棚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市棚改办,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任主任,具体负责全市棚改的组织、推进、综合协调、督办宣传等日常工作,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创新资金筹集机制。建立“上级补贴、银行信贷、政策减免、社会投资、土地运作”等“五位一体”的资金筹集机制。
创新行政审批机制。为保证棚改定销房“早开工、早见效”,围绕征收居民“少过渡、零过渡”目标,大力推进棚改定销房建设进度,优化定销房项目审批流程,采取联合会办等方式,打通定销房手续审批绿色通道,将定销房前期审批时限由6个月压缩至2个月。积极研究推进“拿地即开工”方案,有效缩短定销房建设周期,减少征收居民在外过渡时间,合理降低征收成本。
创新工作决策机制。在棚改项目实施前,严格按照《市本级棚户区改造项目范围和界定标准的通知》要求,广泛征求民意、深入调查摸底,通过汇总梳理、调研筛选、对接认证,形成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初步棚改计划。
创新项目运行机制。通过规范征收程序和征收行为,确保棚改工作依法有序推进。
一是建立健全房屋征收工作机制。
二是严格执行风险评估制度。
三是维护征收补偿的公开、公正、公平。
四是畅通投诉举报通道。
五是严格履行监督制度。
创新政策保障机制。通过市场化评估确定补偿和安置价格,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面棚改居民的安置需求,徐州采取了“三项特殊政策”:
一是对棚户区拆迁中符合经济适用房条件的直接安排经济适用房;
二是对双特困户和符合公租房条件的采取公租房安置;
三是对经济困难、补不起差价的建立了棚改慈善救助机制,实行共有产权安置。
创新督查考核机制。将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纳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任务,列入市对县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并建立了绩效问责和考核奖惩机制,采取定期调度、现场督办等方式加快推进。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协调、跟踪督办、一抓到底,保障了棚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马上评
城市更新,“留”住传承和温度
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由“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虽然仅调整了“拆”和“留”两个字的顺序,但却有着质的飞跃,让人感受到了城市更新中的情怀和温情。这两个字的顺序调整,反映出我们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和提升,以“留”为先,拒绝“一刀切”的拆建,更加兼顾传承与创新,让城市发展更可持续,也更有温度。
“留”为先,为城市留下传统和底蕴。城市要发展,特色不能丢。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这些是徐州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是城市灵魂所在,体现在城市里的各个角落。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保留修复承载着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城市特色的城市遗产和特色基因,充分彰显城市的历史底蕴,守住城市的人文底蕴,为城市留下“灵魂”,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和传承。
“留”为先,为城市开发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要发展,当然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城市更新。相比较“大拆大建”,徐州提出的以“留”为先,让城市开发建设变得更加精细化,难度也更大。在城市更新的实际工作中,到底哪些需要留?应该怎样留?如此种种,皆要汇聚各方的智慧和意见,因地制宜地制定方案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规划部门以“绣花功夫”来搞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出一条属于徐州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
当然,城市要想更新发展,适应人民生活需要和时代变化,不能没有改造和拆除,不能没有新建。徐州由“拆改留”变为“留改拆”,让大家看到了城市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城市发展更具竞争力的目标和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不断推进,一定能将徐州打造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创造出城市更新的徐州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