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江苏以视频方式,召开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小苏注意到,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分别以组长、第一副组长的身份出席此次会议,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在这次的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表示,必须持续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放到“十四五”发展的大局大势中把握,放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中考量,进一步提高站位、找准方位,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高品位抓好这项工作。
肩负使命
打造“江苏样板”
大运河蜿蜒3200公里,拥有2500余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创造精神铺陈于天地间的壮美诗行,更是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雄浑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亲自擘画指挥、部署推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作为大运河的生长“原点”,也是大运河沟通水系最多、覆盖地域最广、文化遗产最丰富、流经城镇最繁华的省份,近年来,江苏把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大工程,纳入工作大局、摆上重要位置,全力以赴加以推进。
据小苏观察,省级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十分重视,成立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娄勤俭书记任组长,吴政隆省长任第一副组长,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娄勤俭2次召开会议、5次出席活动、12次考察调研、30多次指示批示;吴政隆5次召开专题会议、6次出席活动、20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既亲临现场、亲力亲为,又听取建议、集思广益,可以说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下,江苏各地紧扣“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建机制、定政策、抓项目、树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
编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
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
设立全国首只、初始规模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
发行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规模23.34亿元,用于资助13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
……
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上,江苏发展迈上了新征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也进入了新阶段。小苏注意到,去年11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专门到了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情况,对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给予高度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这无疑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去年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江苏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要求,与时俱进谋划江苏“十四五”发展,明确提出推动江海河湖融合发展、协调发展,要求沿大运河地区“突出文化特色和生态优势,一体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打造江苏的美丽中轴”;要求在美丽江苏建设中大力推进大运河生态廊道建设。
面对重大问题,要有新的认识、新的思考。会上,娄勤俭表示,要从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找思路找方法找答案,加快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成走在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
做好“文化”的文章
运河文化带既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个“文化空间”。在娄勤俭看来,在新起点上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文化”这篇文章。
的确,大运河江苏段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据统计,大运河江苏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段6处、325 公里、长度占全线的1/3;遗产点22处、数量占全线的40%。沿线水利文化、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形态多样,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等地域文化独特,这些文化经过千年历史叠加和空间辐射互融,形成了大运河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可以说,这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娄勤俭认为,在新起点上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关键就是要抓住“文化”这条主线、这个灵魂,从规划到建设,都必须以文化为引领,都必须体现文化特色、彰显文化属性,真正让文化成为最鲜明的标识。他强调,各地各相关部门要立足高品位、突出特色化,以文化遗产为载体,以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为核心,把大运河文化特质与地方文化特色结合起来,精心打造独具韵味、各美其美的文化长廊。
会上,娄勤俭还特别强调,江苏运河沿线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把这些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好、传承好。
做好“活态”的文章
大运河是流动的灵性之河,虽流淌千年,但至今仍奔腾不息、生机勃勃。数据显示,2020年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达5.3亿吨,相当于8条京沪高速公路、2条莱茵河货运量,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仅一个邵伯船闸的年过货量,就接近长江三峡船闸的2倍。
“这要求我们既要科学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又要合理利用好其有效功能,让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娄勤俭说。会上,他围绕规划、建设、管理,作出进一步阐释:
规划方面
要树牢活态保护、活态传承、活态利用理念,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原则,把历史纵深与现代文明串联起来,致力建设一条与大运河历史地位、资源禀赋、时代要求相匹配的“流动的”文化带。
建设方面
要在继往开来中抓好文化保护传承,在尊重规律中加强环境治理修复,在融合共生中推动资源开发利用,真正做到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努力让运河文化活化复兴,更好地服务今人、传承后人。
管理方面
要坚持把绿色理念、现代技术、文化元素贯穿到大运河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以打造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等为抓手,不断提升大运河航运、水利等管理水平,努力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成为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典范。
做好“统筹”的文章
大运河具有线性和流动性的特点,集文化、运输、水利、建筑、生态、旅游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无论哪方面兼顾不好,都不可能搞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这一角度来说,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就必须做好“统筹”的文章。
娄勤俭在会上表示,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的指示要求,更加注重把握规律,运用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推进,处理好文化大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优先次序,使大运河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更好地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彰显“致富河、幸福河”的鲜明特质。
大运河江苏段还是南水北调东线输水主通道。小苏注意到,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娄勤俭表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站在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把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质量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同起来,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协调做好调水、灌溉、防汛、抗旱等各方面工作,沿大运河把东线工程打造成为高水平、高品位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
做好“精细”的文章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要想成为一幅“精美苏绣”,必须狠下一番“绣花功夫”。
小苏注意到,目前江苏已建立省领导挂钩联系大运河重大项目制度,高品质规划建设了一批标志性工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在即,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正加快建设,沿运河各地也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重大工程、标志项目,古老运河正加快展现喜人新姿。
娄勤俭表示,要把“精品意识”融入每一个工程、每一个项目,融入每一段河道、每一处风貌,像绣花一样一针一线去绣,每一针都要见功夫、见品质,决不能粗枝大叶,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他强调,尤其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坚持世界眼光、中国气派、江苏特色,既浓墨重彩、高质量打造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标识工程,又工笔绘就、精致建设一批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和运河文化空间,真正通过精心规划、细心引线、匠心打造,把每个项目都建成让今人赞叹、可流传后世的精品工程、经典工程。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堪载史册的“旷世之举”,是泽被后人的千秋事业。在讲话的最后,娄勤俭勉励全省上下,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肩负起必须肩负的共同责任,抢抓机遇、通力协作,奋力开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局面,为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贡献江苏力量!
(来源:评新而论 记者/高彦 王琎 高涵 图片/江苏新闻 视觉中国等 编辑/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