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11日24时,如皋市疫苗接种总数达690766剂,其中首剂497273人次,第二剂193493人次……这些数字的背后,凝聚着广大医护工作者的担当和坚守,浓缩着所有疫苗接种人员的努力与汗水,更承载着雉水大地千家万户的“健康梦”。
102颗满天星,1团“防疫”火
晨光熹微,派送新冠疫苗的冷链车来到如皋市如城街道顾庄生态园临时接种点。
此时,在如城街道卫生所门前,接受免费体检的65周岁以上老年人已经排起了长队。胸片诊室内,不时听到一个男中音,“往左边靠一靠”“放轻松”“可以了,出来这边拿表”……说这话的是乡村医生马威康,这个20岁刚出头的小伙子,最近一段时间每天5点钟不到就守候在这里,7点前准时离开前往顾庄生态园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
细雨霏霏,和马威康一样,从各个岗位上奔赴而来的医护人员还有23名。在这个接种点,他们已经“驻扎”了两个多月。“小诊室到大方舱,哪里需要去哪里。我们卫生系统里抽调了102人服务主城区,这个点确保每天24人当班。”23岁的乡村医生陈宫简单回答了记者几句,又投入到紧张的登记工作中。“一人一个疫苗追溯码,像身份证一样和人一一对应。”
转瞬即逝的1分钟,极其忙碌的60秒
大规模接种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顾庄生态园接种点10个负责注射的医护人员单日最高接种3804人次。
“感觉这辈子的针都被我们打完了,以前在卫生所给孩子打疫苗,大家一块儿才打200多针。”才半小时,周红芳的防护手套里已经满是汗水,她略带抱歉向径直走来的市民说声“稍等”,麻利地摘下手套,擦干手,再换上一副新的。“核对信息、消毒、打针,最忙时一天10多个小时,这套动作得重复近400次。”端午假期过后,周红芳的儿子就要参加中考,丈夫平时在外地工作,儿子不愿拖他们的后腿,独立得像个小大人。“我到家他都已经睡下了,等疫苗全部打完一定好好陪陪他。”
60多天来,在每个小小的接种位前,不知重复了多少遍机械化的动作和耐心的嘱咐,没有一个医护人员有半句怨言。“我们会一直守护大家的健康,不停歇。”28岁的孙山青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小儿子才26个月,这几天还在生病,她狠了狠心将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照看。“早一刻接种完,就能早一点建立起防疫屏障。我和他们说,妈妈在和大家一起‘打怪兽’,孩子们都给我加油呢。”
符合接种条件的市民从进入接种室坐下到起身去留观区,平均仅停留一分半左右,最快的时候一分钟一人次,这转瞬即逝的1分钟,对于负责接种的医护人员而言,却是极其忙碌的60秒。
10摞A4纸,2张简易“床”
看到同事因为市民的一声感谢、一个点赞开心得像孩子一般,如城街道卫生所所长黄彩华作为“大姐姐”,一半是欣慰一半是心疼。“这些都是他们应得的。他们中半数是‘90后’,从前在我眼里都是孩子,没想到这次冲在前面挑起这么重的担子。”
累了,趴在桌上休息几秒都变得奢侈,反复抽拉针管,手指打得僵硬了咬咬牙按压几次又继续,一位医护人员回忆道,刚上岗的一段时间恰逢疫苗接种的高峰期,除了吃饭、上厕所,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坐得太久了腿都发麻,轮岗吃饭的几分钟,几乎所有人都是站着草草扒拉几口,就当是放松舒展了。”为了保持接种速度,他们尽量忍着不喝水,休息室里甚至找不到一个私人水杯。“每出去一次再回接种室就要重新消毒,虽然夏天穿得单薄,但是自己的衣服、工作服、防护服足足有三层,实在太浪费时间了,绝不能让市民多等我们一秒。”
黄彩华领着记者来到仓库前,缓缓地将门推开一条缝,指了指地面。10摞未拆封的A4纸一字排开,拼凑成2张简易的单人“床”,一个姑娘侧躺在其中一张,已经进入了梦乡。“嘘……该轮休的时候,个个都在照顾谦让,怕市民等太久,不到筋疲力尽他们是不肯休息的,就是来了这儿,定好手机闹钟眯上10分钟,就又接着干了。”黄彩华眼眶有些泛红,她努力将声音压到最低,轻轻合上门。“纸是冰冷的,因为他们睡在上面才有了温度。他们是医护人员,也是别人的父母和儿女,家人看到该心疼了。”
接“一臂之力”,筑“万里长城”
“只要有苗,就不停止。只要群众上门,就不间断服务。”信息登记、风险告知、健康评估、疫苗接种、留观30分钟,整套流程不超过一小时。这样的便捷与流畅,归功于疫苗接种一线每位医护人员的“一臂之力”。
结束一天的工作非常疲惫,从头到脚没有不酸疼的地方,但看到接种疫苗的人越来越多,所有医护人员都感觉值得。“大家都在给我们点赞,其实最该给国家的好政策点赞,也要给主动接种的每个人点赞,你们的‘一臂之力’就是防疫的‘万里长城’。”
如皋接种点的点点滴滴,是南通市奋力做好新冠疫苗接种保障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接种现场,还有许许多多和医护人员一样美丽的身影,有忙碌的志愿者、维持现场秩序的公安民警……在抗击新冠肺炎的道路上,他们都是辛勤的赶路人,而星光终将不负赶路人,所有人的努力都会转化为工作的实效,为人民、为祖国筑起一道坚实的免疫防线。
(来源:南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