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记者/李爱 大运河是宝贵的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是一部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在大运河原点城市和申遗牵头城市扬州,一座巨船造型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静泊于古运河边,并于6月16日正式建成开放。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局部)
当我们在谈论大运河发展时,我们究竟是在谈论什么?在当天举行的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运河志》核心专家、图志卷主编李孝聪从保护、传承和利用三个纬度进行了分析。
“大运河的保护需要体现其整体性,运河河道本身、运河水利工程设施、运河沿线的城市都是固定的物质文化遗产,缺一则不可体现中国大运河的整体性。描绘、表现大运河的地图、图像、照片更是运河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不可或缺的形象化资料,是代表中国大运河‘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而与运河密切相关的表演艺术、工艺美术、饮食习俗等等似乎与运河主体联系不太紧密的文化形式,包括表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和空间场所,也应当尽量发掘而利用。”李孝聪说。
千里运河是国家繁荣的写照,大运河不仅有辉煌的历史,也有可触摸的遗迹,而且今天仍然部分地发挥着现实功效,李孝聪表示,“我们应当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我国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运河旧迹,维护运河水质,传承运河文化,发挥运河功能,营造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从1984年实地考察唐宋古运河开始,李孝聪便与大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近三十年间,他还远赴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等海外地区考察运河的保护与利用。在他看来,大运河的保护不应是陈列展览式的静态模式,而应当使大运河成为能够充分参与互动的“活化展品”。
与此同时,多年的田野调查和古籍资料整理让李孝聪发现,许多运河城镇因河运交通、物资集散、商业功能而兴,城镇以运河桥市为核心沿运河两岸而伸展,形成运河与平行的市街为城市轴线的形态。运河最初的河道是穿城而过的,今天古运河河道大多数已经被填埋成街道,新的运河绕城郊外而行,使得昔日相关的运河设施、历史建筑往往被忽视。近些年来,考古文物部门陆续发现运河的河道残迹以及水利设施,并进行了清理,通过考古发掘与古代运河舆图相结合,可在老城区恢复运河故道及沿岸功能性建筑,并依托遗址点、维护形成带状的大运河国家公园。
李孝聪称,从保护的时代上讲,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和周围环境的保护,不应仅仅局限于王朝时代,从20世纪初期以来运河暨运河城市的变化应当加以分析,确定保护的内涵和具体目标,这样才能体现世界遗产的历史发展。在文化遗址的保存与利用方面,要力戒重建仿古建筑,将遗存的古旧建筑和新建的仿古建筑明确地区分出来,即使是在原址、旧建筑体的翻建重修,也应当将原建筑体与新修复的部分明确地向公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