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 | 叶剑英《大庆油田》

2021年06月17日 18:03:3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点击收听▽

  1959年9月26日,位于松辽盆地的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堪称“松辽惊雷”,一个世界级大油田就此被发现。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举国欢庆,大庆油田因此得名。 大庆油田的发现,翻开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页。随后,一场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由此展开,我国石油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也从这里开始。 1962年8月22日,叶剑英元帅视察大庆油田。看到油田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叶帅挥笔题诗一首。

  1960年2月13日,石油部给党中央递交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党中央很快作了批复,大庆石油会战由此拉开序幕。诗中写的“十三路”,说明当时会战队伍来源的广泛。当时,有来自玉门、四川等全国37个石油厂矿院校的“老石油”、大学毕业生,还有来自解放军专业官兵、铁路、农垦、地方政府等各行各业的干部员工。在这场举世瞩目的石油大会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铁人”王进喜就是其中的一位。

  1960年2月20日,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誓师大会 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不远千里,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时,年仅19岁的许万明是其中的一名队员。回忆起60多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已经退休的许万明依旧感慨万千:

  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吃的东西,那是相当苦的。我们刚来就是在牛棚里住的,喂牛喂马的草铺上盖上。我们国家没有石油是(当时我们)最大的困难,我们都抱着这种心情开挖石油。

  王进喜(左二)和工人们一起钻井

  当钻机到达萨尔图火车站,1205钻井队犯了难,设备总重量达60吨,却没有一辆专门的安装大吊车。王进喜毅然决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庆铁人纪念馆讲解员李娜:

  当时王进喜带领全队一共是37人,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用大绳拉,撬杠撬,用了三天三夜时间把钻机全都拉上了井场。

  石油会战正式打响之后,各探区的井队都响应石油部的号召,力求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按照上级计划,王进喜带领的1205钻井队要前往杨四屯打出第二口井——2589井。该井口所在地处于高压区,井打到700多米时,突然发生了井喷。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越喷越猛,高度还在不断上升,眼看一场大事故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进喜忘记了前段时间刚受伤的腿,扔掉拐杖,不顾泥浆烧灼皮肤,跳进两米深的泥浆池里,手划脚蹬地用身体来搅拌泥浆。这感天动地的一跳,定格成了我国工业发展史上的经典一幕,也成为了一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奋战在泥浆池中的王进喜

  经过三年会战,大庆油田生产原油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一半以上,一举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随后我国又开发了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国内需要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使我们能够自豪地宣布: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已经结束了!60多年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4.3亿吨,有力维护了国家能源安全、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

  今日的大庆油田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为了早日甩掉“贫油”的帽子,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建设起了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叶帅在诗中预祝大庆人“高歌唱凯旋”,早已实现。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过程中,他们展现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系列融媒体产品《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江苏广播、大蓝鲸App采写制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