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个个红色故事砥砺人心,一段段红色记忆永不褪色。我苏网联合江苏城市频道,推出《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系列,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通过深入挖掘江苏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精选出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各时期100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展现党在江苏大地浴血奋战、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光辉历程,凸显共产党人对信仰信念的执着坚守、对初心使命的矢志不渝,激发人们紧跟党走、接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精品宣传项目之一。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是一群无名英雄。他们在危险复杂的黑暗处,用坚定的信仰战胜着恐惧和孤独,无声地践行着他们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他们的默默无闻常让他们的壮怀激烈并不为人所知,但历史却正因他们的隐蔽而变得更加清晰。他们仿佛是微光,但给黎明带来了曙光。
打入国民党核心的机要速记员
她被誉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
1942年1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十中全会,元老张继在会上哀叹:“提起共产党,我就汗流浃背。”接着,他话锋一转,手指蒋介石大声嚷嚷:“共产党就在你身边,你还不知道呢!”蒋介石当场翻脸,拂袖而去。
张继原本只是随口发泄,然而,事实却碰巧被他言中。当时安静地坐在会场、默默记个不停的速记员沈安娜,正是中共地下党的情报员。这位被称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此时已经潜伏了整整七年。
沈安娜,原名沈婉,1915年出生在江苏泰兴的一个书香门第。17岁时,为了帮姐姐摆脱包办婚姻,沈安娜与姐姐一起离家,远赴上海。1935年,20岁的她凭着每分钟200字的记录速度,以速记员的身份成功打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从此开始了她如履薄冰的情报生涯。
带着一支素笔,沈安娜像踩钢丝一般,游走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白天,她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无声的斗争;到了晚上,还要忍受住所隔壁国民党宪兵队里,不断传出的受刑者凄厉的惨叫声。日子久了,沈安娜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生活条件艰苦,她又患上了肺结核。在会场上,她用手帕捂着嘴咳嗽,生怕被别人察觉出她的病情,丢了工作,不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就这样,凭借着机灵果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从1935年到1949年,沈安娜潜伏敌营整整14年从未暴露。1949年在中共中央安排下,沈安娜安全撤出国民党机关,重回党的怀抱。
2010年6月16日,沈安娜因病离世。弥留之际,这位95岁高龄的老人仍喃喃自语:“我暴露了,他们抓人了!从后门跑!”为了革命事业,她这一生埋藏了太多的秘密,承担了太大的压力,直到临终那一刻,她依然还放不下……
献身革命 甘于清贫
除了一只木桶,他什么都没有留下
在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的解放战争展厅,陈列着一个做工粗糙、很不起眼的木桶。李桂芝,是这只木桶的主人。
李桂芝,1915年出生于江苏沭阳西圩,在日寇对华入侵的紧张时期秘密加入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支前联队”。
1941年,他奉命前往日伪敌占区,以酒坊和布庄生意为掩护收集情报,收集来的情报就与布庄各种杂物一起放入这个木桶中,这个木桶就成了收藏我党重要情报的“保险箱”。时局动荡之际,敌人随时随地拉响警报,抓捕共产党员。为了隐蔽起见,李桂芝常常选择在恶劣的环境下开展行动,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都留下了他为革命奔走的身影。
由于李桂芝的情报传递及时,多次使得敌人计划落空,这逐渐引起了龙苴保安队长周法乾的怀疑。1947年腊月,由于叛徒出卖,李桂芝在海州被捕。敌人残忍地将他绑在马后,由海州拖行至龙苴。他身上穿的长袍破碎不堪,双脚更是流血不止。在狱中,李桂芝受尽了各种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宁死不屈。腊月27日,新春即将到来之际,残暴的敌人将他押赴刑场杀害。
为了革命,李桂芝一生清贫。他将所有的积蓄,连同妻子的陪嫁全部捐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遗物。他牺牲的时候,儿子李元树只有11岁,唯一留下的这只木桶就承载了李元树对父亲李桂芝所有的记忆与念想。
2005年,70岁高龄的李元树老人怀着不舍,将自己精心保存数年的木桶捐赠给了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他希望为革命文物找一个好的归宿,更是希望通过此举留住一段红色记忆,让后辈子孙薪火相传。
默默潜伏在敌人心脏
他为我党传送情报百余封
在徐州市中心,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叫文亭街。街巷深处,一座两层小楼安静地矗立在那儿,周围的热闹喧嚣使它格外引人注意。
1946年,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招聘文书,党组织派遣地下党员钱树岩打入内部,任军务处司书,化名“林山”。这座安静的两层小楼就是他当时工作的地方。
1947年的一天下午,军务处长把钱树岩叫到办公室,让他抄写一份急件,装存文件的袋子上,赫然印着四个字“绝对机密”。钱树岩敏锐地感觉到这份文件的内容不简单,不动声色地边抄边看。渐渐地,他的心开始狂跳起来。这份绝密文件中,详细描述了国民党军西至潼关、南至长江以北所有整编师的部署。钱树岩想着,一定要设法弄到手。
当天晚上,看到处长坐着车离开后,钱树岩借着走廊灯光,迅速潜入到处长办公室,拿到那份绝密文件底稿。躲过士兵巡查后,他直奔家中,在油灯下用钢笔将文件全部抄在纸上,然后马上转给和他联系的地下交通员。
一夜未眠,天刚放亮,钱树岩就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神不知鬼不觉把底稿又放回原处。而同一时间,交通员把情报装在点心盒子里,挎着篮子说是出城“走娘家”,就这样送走了这封绝密情报。
在之后的中原战场,正是靠着这份情报,国民党的军事部署悉数被人民军队所掌握。不久,中央军委发来嘉奖电:“林山:送来情报受到中央军委电报表扬,希你继续努力。” 这份电文,以密信的方式写在了一张10元面值的关金券上。
新中国成立后,钱树岩把这封密信捐赠给了淮海战役纪念馆。这位潜伏在敌营两年多,发出重要情报百余封的老人曾感慨道:“隐蔽战线的工作特殊啊!任务成功了,不能宣扬;失败了,没法解释,甚至牺牲,也不能公开身份。所以那个时候,能在敌人的心脏里听到中央军委的表扬,对我真是莫大的鼓舞!”
迟到60年的家书
揭开她血洒台湾的悲壮往事
1946年夏天,上海十六铺码头,一艘游轮即将起航,开向台湾。一位女子向前来送行的同志说道:“你不要看现在艰苦,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会凯旋的!”她就是南通姑娘季沄。那年,家中亲朋都以为她是追随爱人张志忠去台湾结婚,却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一名即将在台湾开展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
整整60年后,一份迟到的家书才揭开了这真实的潜伏故事。
1946年,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的季沄经人介绍,与台湾籍共产党人张志忠相遇、结合,并经组织安排,决定赴台开展地下工作。
到台后,季沄利用自己教师的身份,广泛搜集并传递情报。但由于叛徒出卖,1949年底季沄夫妇先后被捕。为了摧毁二人的意志,敌人甚至将他们刚满2岁半的儿子小羊也一同收监了。牢房黑暗逼仄,小羊被蚊虫、虱子咬得浑身没一块皮肤是好的,敌人还实施严刑拷打,可季沄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
1950年秋,季沄预感自己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她给家人写下了最后的信。她对千里之外的父母说:“我终日为儿女忙碌,正如二三十年前母亲大人为我们兄弟姐妹忙碌相似。自己觉得做母亲很辛苦,便常常惦记双亲。台湾的气候很好,嘉义山仔顶的气候更好,大人们如有游性可来观光。”对刚刚走出高墙的儿子,她嘱咐道:“爸爸妈妈不在家,小羊不要哭,同阿乡好好地玩!礼拜天,爸爸妈妈就坐火车回来了。”
诀别信中没有诀别,只有羁绊。同年11月18日,季沄慷慨赴死。三年后,她的丈夫英勇就义。直到2010年,季沄的弟弟妹妹才拿到了这迟到的家书。
血卧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这是季沄生前最爱的诗,也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不仅仅是她,也是吴石、朱枫等1100余名在台隐蔽战线牺牲烈士的写照。
2013年,为了纪念这些无名英雄,北京西山建成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广场碑文有刻: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我苏网编辑/刘静 素材来源/江苏城市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