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坊,西门外!一千年前的常熟人这么玩!

2021年06月21日 09:23:17 | 来源:常熟视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6月18日,山前坊开街!

  这里,是常熟最新的网红打卡地,潮人云集,玩法多多~

  可你,是否知道它的前世?

  山前,从来没有寂寞过啊!

  常熟西门一带,在山湖之间,按照旧时的说法系风水宝地。

  据记载,西晋的时候,古城常熟始建城墙,宋代建炎年间规模逐渐扩大。元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吴,认为常熟为要害之地,又扩大城池,以砖为城。明嘉靖三十二年,为御倭寇,由扈中富户划地分筑,加高加厚城墙,并以西北环虞山而垣,始成威势。一般而言,城内繁华城外清冷。而于常熟西门外,是个例外。

  唐代开凿的琴川河水系,在西门湾拐过,经山前河直达尚湖。山因水灵秀,水因山妩媚。西门西行处,就是一幅山水长卷,自古就引得人们流连忘返。

◎ 西门,摄于1950年

  西门湾山前街一带,曾经店铺林立。

  清光绪以后的数十年,达到了鼎盛。

  饭菜馆、茶馆、粮行、猪行、肉庄、鱼行、橹行、山地货、南北货、竹木铜铁油麻煤……有近百家。

  山前

  有诗云:

  殿桥水闹晓喧阗,山鸟湖鱼更海鲜。白笋红姜青菜把,趁钱先赶进香船。

  宋代以来,出西门四五里去宝岩寺烧香看杨梅,至今仍旧是古城百姓的风俗乐事。

  有一段民国时描绘宝岩烧香看杨梅的文章写道:

  “每到榴红时节,满目红紫,结实累累,其中的杨梅最为可贵,色泽相间,鲜艳夺目。人们到了这时,多结伴往游,‘宝岩看杨梅去!’成了应时的好玩意,尤其那般年轻的娘儿们,顺便还得到寺里进香,她们穿着淡色的轻罗,成群的在梅林下遛哒。微风摇动了树枝儿,杨梅纷纷坠落,衣裳染了一个个鲜红的色彩,临行还得买一点……这个时候,看杨梅的人群每天络绎于西门道上,直到金乌滚过尚湖的边缘,才会兴尽赋归呢!”

  烧香看杨梅的人群,一部分是出古城西门而西行。更多的,则是从各地摇着船从西门湾上岸沿山前街而去,或一路橹声直达一个叫烧香浜的地方上岸进香。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是全年香火最盛的一天。初阳高照,春和景明。古城百姓倾城而出,感受春游的意趣。

  山前河上,横跨着三座桥,俗称头条桥、二条桥、三条桥。建于明代的殿桥,亦称头条桥、甸桥。它是人们从山前街去尚湖游览的必经之路。

  殿桥

  有诗云:

  殿桥数到第三桥,岁岁春深荡画桡。堤下杨柳堤上女,一般天付眼眉腰。

◎ 甸桥

  记得儿时随外婆去湖甸上的娘姨婆婆家,就是从那条桥上走过,沿甸桥下塘老街而去的。娘姨婆婆是外婆的隔房姐妹,她住的湖甸,就是虞山与尚湖中间的一块绿洲。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西门外湖甸上的赛龙舟,是水乡的民间盛事。

  记忆中的龙舟比赛,湖中龙舟昂首齐发,旗伞飘扬、锣鼓喧腾。划船的壮汉,一个个威武勇猛。桨楫击水,舟行如飞。

◎划龙船

  看龙舟的人群黑压压一片,我只能在外婆的搀扶下登高观看,听欢腾的人声,感到这真是人生的重大节日。

  看罢龙舟比赛,就吃粽子,白米粽子又糯又甜,吃了还想吃。

  在虞山十八景中,“湖甸烟雨”、“湖桥串月”,就是山前的两处风景。阡陌纵横,蟹簖茅舍,烟雨迷蒙,雾失村居。游虞山时,人们从城墙头看山下,菜花黄时的湖甸烟雨,就是典型的江南式梦境!

◎ 湖甸烟雨,摄于1915年

  从前每逢中秋佳节,人们常常花二块银圆雇一条船,在山前河尽一日之游兴。听橹声欸乃,坐看青山,附掬碧水。笑谈间,弃舟登岸,赏“吾谷枫林”、满谷红霞。

  王石谷、钱牧斋、柳如是墓前,怀一代之画宗,叹隔世之情爱。白鸽峰前,瓶庐祠堂,翁同龢孑然的身影似乎还在!松禅老人落寞的愁绪,会勾起一段晚清的往事。薄暮时分,船到了城西十里的湖桥,你可以买得整日醉,边赏月边看湖桥的桥洞把月亮串起来,江南水乡的绝妙风景,会成为你生命的彩衣。

◎湖桥,摄于1937年

  灵魂的远游,超越时空。水云之间,酒不醉人人自醉,兴尽晚回舟。而这时,尚湖以及湖甸上河荡里的渔舟已升起了桅灯,点点的渔火伴着蛙鸣虫叫,眨着眼睛。船进山前河西门水关,古城早已酣睡了。

  城市之美,不在于它的变迁,而在于它变迁后留存的独特魅力。它应该是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对现代文明的兼收并蓄。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改变不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形式的向往。

  人们怀旧的情绪,并不是迷恋落后的形态,而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崇敬和传承。走近西门西行处,历史的脚印依然清晰。

  走,去山前!

  (本文改编于散文《西门外》,作者王晓明,系常熟作家协会主席)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