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苏北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 这场发布会有答案!

2021年06月25日 15:59:5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记者/吴莹莹)随着越来越多新型农村社区在苏北大地落成,如何做好谋划发展、产业配套等“后半篇文章”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天(6月25日)上午,江苏召开 “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发布会,围绕苏北地区农房改善工作的相关工作部署进行了详细介绍。

  3年改善30万户 打造让“城里人向往”的美好乡村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大威表示,去年年底,苏北地区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实现“清零”,超过20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今年3月,中央农办印发的《江苏省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督查报告》中,用“江苏路径”等关键词对苏北农房改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年初省两会闭幕后,江苏立即将“完成三年改善30万户任务”分解下达至苏北五市,督促五市及时分解到县(市、区)、落实到项目上。聚焦为民办实事这一主线,指导各地在农房改善工作推进过程中结合实际察民情、访民意,推出一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解决了一批农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随着苏北农房改善工作深入推进,农民群众对农房改善项目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省住建厅组织开展第三批省级示范创建项目遴选培育,共有30个项目入选,省级示范创建项目累计达111个;召开省级示范创建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组成专家指导组,采用集中指导和单独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省级示范创建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着力打造一批让“城里人向往”的美好乡村,让农民群众住得安心、住得舒心

  此外,省住建厅联合文旅厅充分发掘苏北农房改善项目所在地历史遗存、民间习俗、名人典故、传统技艺与工艺等特色资源,串联形成5条游赏游线,在“五一”小长假前夕对外发布;组织编写省委宣传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百年历程 百村变迁——江苏乡村的百年巨变》,也于上周正式对外发布,引起强烈反响。

  改善配套产业项目1556个 6万户农户“钱袋子”鼓了

  “苏北农房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标志性工程,做好产业配套‘后半篇文章’尤为关键,只有产业发展得好,才能确保农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朱新华表示,2019年以来,苏北五市实施农房改善配套产业项目1556个,带动近6万户农户增收,其中今年新增配套产业项目279个,包括特色种养类112个、工业和农产品加工类56个、产业融合类39个、生产服务类72个。

  朱新华介绍,产业配套工作重点通过“五个强化”推动落实:一是强化政策指导。制定《关于在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中推进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意见,明确产业配套相关要求,指导推动各地工作;二是强化部署推动。围绕“三年改善30万户”任务,坚持产业发展与农房建设同步考虑、协调推进;三是强化协同推进。省产业发展指导组各成员单位结合工作职能,大力推进农房改善产业发展工作;四是强化重点支持。坚持产业发展政策向苏北倾斜,统筹各类资金项目支持农房改善区产业发展,促进更多的产业向农房项目点布局;五是强化基层创新。推动苏北各地落实农房改善区产业富民主体责任,积极推广创新做法。

  “优居”“康居”“乐居”:宿迁这样为新型农村社区“美颜”

  “实现向‘优居’转变,全面向‘康居’跃升,加快向‘乐居’迈进。”宿迁市农房改善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是苏北各地书写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缩影。宿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小异表示,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村社区达到城市社区水平,成为农民乐享现代城镇生活的幸福家园:一是抓民生兜底线让农房改善“更有温度”。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筑牢保障底线;二是抓质量严监管让农房项目“更具品位”。坚持规划引领,提高设计水准,坚守程序要求;三是配套强产业让群众生活“更有奔头”。在全面落实项目基础设施“五通八有”和基本公共服务“十到位”基础上,宿迁加快管道燃气、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5G通信、快递物流等设施覆盖,因地制宜建设农机具集中停放场、幸福小菜园等;四是抓治理优服务让新型社区“更为和谐”。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物业管理,培育文明乡风。“进入‘十四五’,宿迁力争三年再改善农户7万户,努力让更多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林小异说。

5月22日拍摄的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牛角淹新型农村社区(来源:新华社)

  下一步,江苏将继续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建设行动的主抓手,以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实践推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暖基层、聚人心,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