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无小事,点滴暖民心。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徐州市铜山区结合实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忙在群众身边,办好基层实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实践实干中践行为民初心。
走街串巷查隐患、帮扶老人进家门、一丝不苟办实事……在日常生活中,一群来回穿梭在社区、乡村的党员干部群众,用他们忙碌的身影,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
直到晚上10点,南湖地里的挖掘机的轰鸣声才停下来,从下午3点一直忙到现在一口饭都没吃的房村镇鹿湾村村干部马林和马伏义相互微笑地看了一眼,“明天群众就能通行了,农活就不耽误了,走,回家。”两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在电车灯微弱的灯光照射下踏上了回家路。6月29日下午的一场大雨,把房村镇鹿湾村陈庄自然村南湖的一条生产路冲断了。此时正值农忙时节,村民点豆子的、种玉米的、撒化肥的无法通过,不得不绕路走2公里,很是麻烦。群众把此事反映到村部,鹿湾村党总支十分重视,立即召集党员代表协商议事,一致认为下四节排水管,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说干就干,当日下午3点钟,鹿湾村干部马林和王迎宾驾到张集镇购买了水泥管,而且是带钢筋的,结实耐用。付账时,听说村里没现钱,王迎宾二话没说,拿起手机微信扫码付了款。管子拉到家便找来挖掘机开始工作,直到晚上10点才铺设完毕。第二天早上路过此处的群众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称赞党员干部办事快,但没想到这么快。
回应百姓关切,从“关键小事”做起,努力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是房村镇“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新亮点。该镇在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的同时,精准聚焦群众办事堵点,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推“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据了解,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房村镇聚焦顽瘴痼疾,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组织开征求意见座谈会6场次,全镇共梳理出实事146件,目前已完成76件,占总数的52%。
“大爷,现在夏季是用电高峰期,您老人家不要随意拆卸、修理家用电器,如有需要找专业电工来做……”近日,张集镇孙湾村网格员、志愿者孙晨边入户检查边提醒居民。
每天早上七点半,孙湾村网格员、志愿者孙晨都会准时走出办公室,戴着“红袖章”在村里开始一天的工作。花几个小时走村入户巡查、安抚空巢老人焦虑情绪……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孙晨一忙起来就停不下来。这样的工作节奏,已经干了3年。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始以来,张集镇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形成“边界明确、责任落实、上下互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管理体系,结合“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他们将大事小情记录在“民情日记”里:谁家有空巢老人、谁家与邻里发生过纠纷、谁家孩子要考学了,真真正正做到知实情、办实事。全镇69名网格员,月平均解决大小事件1100余次,每月走访出租房、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重点信访人、刑满释放人员等共计500余次。尽心尽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深受村民欢迎。
“太感谢你们了,想不到能那么快上门来为我们服务,真是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走出房间后,闫女士紧紧握着铜山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的手,不断表达着感谢之情。
家住在徐州市康居小区的市民闫女士来到铜山区不动产登记交易服务中心档案室寻求帮助。她告诉工作人员,她父亲希望为自己名下的一套房产更换不动产证,然而闫大爷已90岁,行动不便,无法亲自前往不动产登记大厅服务窗口办理换证手续,这给他们及其家人带来极大困扰。
在详细了解基本情况后,铜山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决定为闫女士一家提供上门服务。铜山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安排2名工作人员来到闫女士家中为闫大爷办理换证业务。经过耐心细致地问询后,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不动产换证登记的申请流程。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铜山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结合业务工作,自觉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以“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全面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水平,让服务不仅有速度更有温度,真正做到“我为群众办实事”。
铜山区将继续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凝心聚力,努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聚焦群众突出矛盾,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总要求,有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
(通讯员/王珊 编辑/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