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震后两周年,在昔日废墟上,巴蜀大地渐渐恢复生机。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梁平发表诗作《中国力量》,倾情讴歌党和人民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展示出来的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崇高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中国力量。
2008年5月12号14点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在这场地震中,8.7万人遇难,受灾群众达4625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
灾难发生后,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迅速组织起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多的抗震救灾活动。党中央第一时间发布全国总动员令,启动国家一级应急预案;第一时间从各大军区调集部队,协调全国各种资源驰援灾区。震后24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震后27天,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震后4个月,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中国政府提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大军和灾区人民一起患难与共,同心协力,不仅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也创造了灾后重建的人间奇迹。在汶川抗震救灾第一阶段,无论是志愿者人数、志愿献血人数还是自愿捐款捐物人数,都创造了中国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之最。到2010年9月底,重建任务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受灾地区基础设施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大大超过灾前水平。梁平对此深有感触,他说:
在整个救援的工作中、在整个灾区人民的自救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种中国的力量。只有中国有这样的力量面对人类的重大灾难。当时的救援以及后来的援建充分地显示了我们党和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军队,这么一种民族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党的力量。
根据对口援建方案,江苏负责对口援建地震重灾区四川省绵竹市。援建期间,江苏全力推进绵竹“群众安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振兴、智力支持、就业援助”等六大工程。双胞胎姐妹时沁萱、时雨萱就是曾在江苏常州武进区泰村实验学校“绵竹班”就读的孩子,在江苏的每一天都是她们最温暖的记忆:
沁:我是时沁萱。
雨:我是时雨萱,我们很想念在江苏的生活。
沁:我们有很多感恩,也有很多成长。
合:请江苏的叔叔阿姨放心,我们过得很好。
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江苏新闻广播记者张祖名回访江苏“绵竹班”双胞胎姐妹时沁萱、时雨萱
每一次灾难,都是一次大考。在一次次的大考中,我们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书写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好答卷。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汶川县映秀镇考察。走过震后第十个年头的映秀,街道井然有序,各式店铺林立。临近春节,小镇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总书记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21年2月7日,四川阿坝,汶川县映秀镇年味浓厚
13年过去了,曾经的呼号、哭泣、伤痛渐渐平复,人们关于“眩晕的废墟”“破碎的瓦砾”的记忆也变得模糊,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却如“漫山遍野的花”一样,已“欣欣向荣”地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盛放在人民心中。
(系列融媒体产品《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江苏广播、大蓝鲸App采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