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常熟有他!

2021年07月21日 10:45:11 | 来源:i常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月19日,第八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及候选人主要事迹公示,常熟1人上榜。

  在孩子眼中,他是和蔼可亲的“哑父”;在家长眼中,他是照进家庭的“明光”;在我们眼中,他是敬业奉献模范。他的名字,叫陆振华。

  一脚迈出,终身付出

  陆振华是常熟市古里镇湖东村人,出生于1952年,从小向往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1974年,他顺利从苏州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当教师这一理想目标即将实现时,一纸通知让他晾了半截。原来,组织上让他去昆山聋哑学校工作。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这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没有一个学生,没有一本教材、没有一名教师的“空壳学校”。陆振华他们来到学校的第一任务,是学会“聋人手语”。在半年实习时间里,陆振华从未回家过一次,星期天老师休息,他就和聋哑学生聊天,并开展各种娱乐活动。通过深入交流,既巩固学习成果,又了解了聋哑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

  在陆振华他们的艰苦努力下,昆山聋哑学校于1974年9月准时开学。共设两个班级,48名学生。1975年9月,昆山聋哑学校扩大招生范围,新招两个班级。此时,苏州地区常熟聋哑学校创建。

  翌年9月,经苏州地区教育局研究,原在昆山聋哑学校学习的常熟学生和张家港学生,回到常熟聋哑学校学习,陆振华第二年后也回到常熟任教。作为骨干教师,陆振华在学校担任团支部书记的同时,又挑起了教学研究的重任。

  一声哑父,倾情呵护

  残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得老师操心。对于不会吃饭的学生,陆振华就手把手教他用如何掌勺用筷子。对于不能如厕的孩子,陆振华会定时带他们上厕所。他是学生的老师、校长(1978年担任教导主任,1984年起担任副校长),但更像一位爸爸、一位爷爷,慈父般地关爱着自己的孩子,关心着他们的冷暖安危。

  自1974年走上特殊教育岗位起,陆振华整整20年住在学校。很多时候,还与男同学同住一个宿舍。早晨与他们一起打篮球、早锻炼,晚上陪同他们晚自修,辅导他们难于独立完成的作业;星期日,与他们一起劳动,实行勤工俭学,为他们解决生活费用。由于初期进校的聋童听不见或听不清话语,陆振华平时都用手语与他们交流,长久以往,孩子们都亲切的叫他“哑父”。

  一声声“哑父”,让陆振华激动万分,促使他更加倾心呵护,更加尽责尽力。

  一份坚守,不懈追求

  1994年9月的一天,张家港市塘桥镇一农民满面愁云找到陆振华,说他儿子钱毅22岁了还不会说话,几乎用哀求的口气央求说:“救救我儿子!”陆振华怦然心动,立即跟着这位父亲来到塘桥镇,发现钱毅已错过了受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听力损失过大,一时很难恢复。若把他插入聋(幼)童康复班与聋幼童一起学习训练,手势语言必会干扰口语训练。当陆振华把不能接收钱毅入学的想法告诉钱毅父亲时,对方原本满心的期待瞬间变为落寞。此情此景让陆振华大为感触,他当即决定,无偿为钱毅上门送教,并且为其制定了一个大龄聋人语言训练的三年计划。

  从常熟市区到张家港市塘桥镇有40多里路,在此后3年里的每个星期日,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陆振华坚持不懈地乘公交车准时准点来到钱毅家中,对这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在陆振华的耐心开导和精心训练下,钱毅慢慢地张开说话了,三年下来掌握词汇达到2000个,超过了国家三级康复标准,口语从打愣到比较流利,口齿从模糊到逐渐清晰,能和常人一样可以与人交流了。

  此后,陆振华走上了一条长达10多年的“上门送教”之路。自1994年起到2004年的10年间,他的足迹遍及常熟全市各个乡镇,让张桥徐孝成、古里季欢、陈琪,沙家浜陶润言等20名大龄残障孩子获得康复。

  针对普通学校无力、无心教育残障学生和残障学生“随班混读”的现象,2003年5月,陆振华向当地教育部门写下一份长长的报告,获得了常熟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就这样,全国首家特教管理机构——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于2004年2月成立,陆振华主持指导中心的工作,直到他退居二线后,担任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至今。

  10多年来,常熟从最初的3个特教班,发展到全市84所普通中小学资源教室全覆盖,而且融合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满足了很多特殊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

  用近半个世纪的绵绵春秋,悔地为这些不幸的残障孩童付出全部的爱。他,就是陆振华。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