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眼”实验室到移动核酸检测车
从智能防疫机器人到防控战车“平安方舟”
……
江苏“黑科技”
在这场抗疫攻坚战硬核上线
让科技赋能疫情防控
成为阻击疫情的有力一招!
多款“神器”亮相
让病毒无所遁形
迅速切断病毒传染源,消毒杀毒是关键。北京中基国际集团中科克诺克科技有限公司向南京市江宁区捐赠了38套消毒产品,包括气溶胶杀毒机Air MED、手持杀毒器MED-H100、便携式杀毒器 MED-P100三种。产品依托一种超强的紫外光,能够迅速在2秒之内建立一个屏障系统、消杀系统,且功耗可控,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尤其像南京禄口机场这种跨国、跨省流动性比较大的场所,用这种物理消杀法,是一个既环保又高效的办法。
位于六合经济开发区的南京英德利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负压救护车区别于普通救护车,被形容为特大号的N95口罩,最大特点是能负压隔离,使外界环境免受污染,防止疫情扩散。据了解,英德利汽车仍在加班加点,继续生产负压救护车,目前已交付负压救护车71辆。
来自溧水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整车企业恒天领锐的流动核酸检测车,原为疫苗接种车,首次应用于核酸检测,车内还有冰箱等设施,现场的采样可以及时冷藏,相对于以往医生在不同采样点流动的方式,流动核酸检测车可以省去企业准备场地,减少企业负担。同时,医生随车走,不用因转场换衣服,也更节约时间。
智能防疫机器人
担当防疫“得力帮手”
为了加速离宁外出车辆的审核流程,减轻外勤员工工作强度,由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小萃”近日火速上线,替代前线工作人员精准搜集排队车辆及人员信息。现场,搭载针对场景自研的智能系统,机器人与人协作,方便车内人员用最简单的方式完成操作,在有效做好提前筛查工作的同时,提高过检效率。
除了投放在高速路口的引导机器人之外,还有投放在隔离酒店的送餐机器人。除送餐功能之外,这些机器人还可以代替医护人员给隔离点人员运送药品,将医护人员从简单又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高效安全地开展医护工作。
服务前移、警力前置
科技“金点子”巧解防疫“应用题”
无人机喊话、手持二维码手卡、胸挂二维码牌……针对部分查验通道车辆排队较长情况,盐城警方采取多项创新措施,提前引导提示,全力提高查验效率,减少驾乘人员等候时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别看它小,功能可多着哩。”一辆简洁大气的警务车在高速口、高铁站等通道查控点格外显眼,它就是盐城公安自主研发的街面机动防控战车“平安方舟”。据了解,它拥有“一室三区六大功能”:一室为平安方舟指挥室,三区即便民服务区、应急处突区、备勤作战区,包含视频指挥、应急处突、卡口预警、便民服务、防范宣传等功能。通过对防控支点内的人、车、事、物、码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同时与警务工作站、派出所、专业队互为支撑、整体联动。
单日检测量达330万人次
“火眼”实验室助力核酸检测
无锡市用35小时建成核酸检测“火眼”实验室。该实验室占地约800平方米,配有全自动分杯处理系统、高通量自动化病毒核酸提取设备等,能够在快速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降低检测人员感染的风险。样本进入该实验室后,会进行全自动分杯处理。全自动分杯处理系统仪器可在40分钟内完成192例样本的全自动样本分杯工作。分杯后就轮到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显神通,这款仪器能够有效助力病毒核酸提取单机日提取通量高达10000例。最后,进入核酸检测区检测病毒存在的可能。
建成后无锡市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提升了3万单管。据悉,无锡市区、江阴、宜兴三地共3套“火眼”实验室全部搭建完成后,可将总产能提升9万单管/日,所有检测力量到位后,无锡市单日核酸检测量达330万人次,基本满足无锡本地需求,可实现在3天内完成800多万人核酸检测。
24小时不停运转
江苏“科技军团”和疫情拼脑力、拼手速
位于江宁区东麒路的南京迪安医学检验所,是南京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机构之一,这里24小时开展检测工作,确保尽快出具结果。在南京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中,他们确保了能在6到10个小时出具报告。检验所为了提高前端程序的效率,试剂采样都用上了小程序,通过扫描身份证和试剂管上的二维码,以达到所有信息一一对应,既确保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速度。在和疫情拼手速的,还有位于江宁开发区新型研发机构——昂科利医药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分析实验室。在这里,100多名工作人员四个小时一班,高强度应对着海量的样本,做病毒的“追踪者”。
江苏省各地的科技军团,也在全力驰援南京。泰州医药高新区诊断试剂企业第一时间积极调配人力物力,加紧生产,驰援南京核酸检测。在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保质保量地生产核酸检测试剂及配套检测仪器,24小时不停机,自动化包装线和人工包装线同步进行。与此同时,组织调配检测仪器和检测试剂,赴南京搭建移动式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据了解,目前,位于南京江宁体育中心和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的6个集成式自动化核酸检测实验室均已调试完成并投入使用,日检测能力最高可达50万人份。
抗疫的各个链条因为江苏硬核科技的力量而变得更加高效。科技,正在为我们筑牢新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