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淮安市淮阴区高堰村,道路旁盛开的鲜花让人心旷神怡,洪泽湖大堤上留存镇水铁牛、乾隆御碑、关帝庙遗址与高堰古村落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不时有行人驻足拍照留念。
江苏省水利厅驻村干部、淮阴区高家堰镇党委副书记、高堰村第一书记蒋咏告诉记者,近年来高家堰通过讲好文化故事、配套旅游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千年古堰焕发新活力,实现了文化遗产传承开发与乡村振兴的完美融合,曾经交通闭塞、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网红村。
打造一支永不撤退的帮扶队
蒋咏2020年3月被省委选派至淮安市高堰村担任第一书记。
“刚进村时是三月,村子偏远,再加上受到疫情影响,特别冷清。”提及刚上任时的经历,蒋咏回忆道,“看不到什么年轻人,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为快速摸清镇情村情,蒋咏花了两个月时间深入田间地头,挨家挨户调研走访。他在走访中发现,高堰村与洪泽湖和二河相依为邻,资源得天独厚,村民除了农渔业外却没有别的营生,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弱病残留守。基础设施差、没拿得出手的产业、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不够……蒋咏意识到,问题症结可能与高堰村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思路不开阔,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有关。
经过调研、思考,蒋咏明确提出把建强党支部作为脱贫攻坚的“原动力”,努力打造一支以当地党员干部群众为主的“永不撤退的扶贫工作队”。
为此,蒋咏认真考察选拔,引进了1名返乡大学生、1名本地退伍军人充实村“两委”班子,进一步配齐配强队伍。针对农村组织工作无序、管理松散等老大难问题,蒋咏主动寻求县委和镇党委的支持,制定完善了高堰村“两委”党员干部坐班值班、结对帮扶等制度,严格组织生活制度,与每一名党员谈心交心,形成了让支部强起来的对策办法,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
为帮助农村党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他亲自给大家讲党课,筑牢乡村发展的思想根基。“村委的电子大屏、打印机、投影仪都是蒋书记给配的,现在我们谈心说事有了去处,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就在身边。”高堰村村民沙金传感叹道。
在蒋咏的引导下,高家堰村的优秀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优秀党员被选进村“两委”,村党组织阵地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党员率先带头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也变得越来越强。
变“一次输血”为“长效造血”
只有吃透村情、明晰思路,才能为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高堰村位于生态红线、蓄滞洪区内,尽管工农产业发展受限,却拥有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洪泽湖古堰等独特文旅资源。如何立足乡情,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深入思考后,蒋咏同村“两委”商议,提出走乡村旅游这一发展路子。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新媒体平台。他利用微信、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加大文旅宣传推广力度,帮助村内受疫情影响停运的动力滑翔伞、卡丁车、马术、稻虾养殖园等文旅项目复工,同时组织一批抖音短视频创作爱好者,拍摄制作宣传视频,展现特色乡土乡情。
古堰、镇水铁牛等得天独厚的水文化资源也吸引了蒋咏注意。他主导在高堰古街开工建设治水文化展示体验馆,讲好治水故事,弘扬治水文化,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农事节庆活动等旅游特色,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高堰俨然成了“网红打卡地”。
村里就业机会少、留不住人一直是蒋咏的一块“心病”。为此,他多次入户走访,了解群众的就业需求。在得知国家倡导发展夜市经济、支持广大群众摆摊的消息后,蒋咏积极发动低收入户报名,让他们通过摆地摊的方式增加收入,巩固脱贫成果。在他的推动下,高堰村形成日摊位350个以上、人流上万的古街夜市,带动餐饮、小吃、住宿、小商品等200余户经营户增收致富,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为沉寂的乡村带来活力与激情。
夜市经营户张大爷说:“镇上给的政策好,在这里摆夜市,不交一分钱,街区人流量大,有时候一个月可以挣好几千块钱,比打工强多了。”
现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数十家临时摊档沿街道两侧摆开,五彩灯光璀璨耀眼,各式商品琳琅满目,人们在这里逛街购物,不亦乐乎。夜市成了群众晚上散步纳凉、休闲购物、朋友聚会的好去处。“我们夫妻俩白天在家里做些农活,打点零工,晚上过来摆摊,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小吃车前的一位摊主笑着告诉记者。
为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传统种植业绿色转型,在蒋咏的牵头下,高堰、街西、沙河三个挂钩帮扶村联合成立了工程机械合作服务社和生态苗圃种植合作社,助力退圩还湖、水系连通、安居小区等乡村振兴工程,有望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40万元,为低收入群众提供10余个就业岗位。
以水惠民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里经常说的‘靠天吃饭’,这个‘天’主要就是指水。刚开始走访的时候,大家听说我是水利系统的人,对我期待都很高,反映最多的是水利基础设施的问题。”蒋咏说,其实高堰村就靠着二河、张福河,应该说水源条件很好,但是经常是农田需要灌溉时却灌不上水。
他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补齐工程短板,为老百姓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
从那以后,蒋咏到处联系,一边找资金,一边请专家来实地探究。水利部领导来了,省市县专家来了,科研院所专家也来了,在大家的合力下,之前长期困扰村民的农田灌溉问题得到了解决。专家们设计在高堰村改造2座灌溉泵站、建设3000余米的防渗灌渠等农田水利设施和3000亩高标准农田,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以为村民增收百万元以上。水的问题解决了,农民发展种植的意愿也就更高了,目前,高堰村已将9成的耕地进行集中流转,发展花椰菜、紫甘蓝、稻虾共养等规模化特色种养。
此外,蒋咏帮助淮盐、白玫等地方重点企业协调涉河项目、取水许可、防洪评价等审批,助力当地盐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实现产业融合,并为低收入户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
文化扶贫提升整体素质
村民的口袋富起来了,也要让村民的精神富起来。蒋咏注意到,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过村子,大多数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在家门口或村道路边聊聊天。镇上举办活动,村里的干部总说:“我们村干不了。”
为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在蒋咏的努力争取下,高堰村投资50万元建设村民水文化广场,广场内安装多件体育健身器材,既解决村民健身娱乐休闲场地问题,又彰显高家堰特色水文化。
场地有了,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文化水平也着实让蒋咏费了一番脑筋。在同两委商议后,大家一致决定先从思想教育引导入手。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蒋咏发动党员张贴悬挂村规民约、横幅标语,散发脱贫攻坚政策宣传资料,弘扬文明新风。他还协调多部门开展电影下乡和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通过电影和戏曲的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村民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在第一书记的带动下村内的各项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村民自发组成了广场舞队,每天在广场跳舞。“自从书记来了后,村子更加热闹了,生活也增添了许多乐趣。”村民郭文杰高兴地说。
“扶智”要从娃娃抓起。他还多次化身老师,在镇中心小学高堰校区开展主题为“水利科普进校园、书香作伴助扶贫”的水情教育进校园活动,向小朋友们讲述河湖故事,传播水生态价值。蒋咏联系后方单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4名贫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
“脱贫致富路上不能丢下一个人,这场脱贫攻坚战绝不只是当下,我一直在路上。”蒋咏说。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王鹏 通讯员/朱田恬 程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