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于去年10月10日退捕的太湖,生态系统正在改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8月份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以往约占太湖年总产量50%左右的湖鲚数量较去年大幅减少,平均个头由往年的12厘米增加至20厘米以上。
“这表明退捕使大量湖鲚有了长大的时间,食物网结构得以优化,湖泊生态系统有了改善。”该中心研究员徐东坡说。
太湖多年来一直维持较高强度的捕捞,导致鱼类低龄化、低质化态势明显。
徐东坡介绍,从近10年的监测来看,太湖每年渔业产量7万吨左右,其中约50%为小型鱼类,且大多数为低龄鱼类。低龄鱼类过多,表明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不合理,会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渔业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
去年,太湖捕捞期由以往的5个月缩短为1个月,之后又实施了退捕,为湖里的鱼苗、幼鱼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介绍,幼年湖鲚主要吃浮游动物,而浮游动物喜欢吃藻类。此次监测检验结果显示,20厘米以上的湖鲚肠道中出现了不同比例的䱗条、麦穗鱼以及湖鲚幼鱼等以浮游动物为食的小型鱼类鱼苗,表明大规格的湖鲚喜吃小型鱼类、鱼苗。因而今年湖鲚数量减少、规格增大。他们在8月乘船入湖监测时,经常能看到湖里有鱼跃出水面嬉戏,这在前几年几乎看不到。
研究人员表示:小型鱼类的减少,促使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大量增加,成为抑制藻类生长的中坚力量。今年太湖无锡水域的藻密度、蓝藻水华发现频次和面积同比下降20%以上,与此不无关系。
此外,我市还通过放养鲢、鳙、贝类等滤食性生物来改善太湖水质。仅2013—2016年,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联合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梅梁湾、竺山湖等北部湖区开展“以渔控藻”项目,通过放养鲢鱼鳙鱼,累计消耗藻类650多万吨,从湖体移除冗余氮磷营养盐3300吨以上,节约污水处理费用2.66亿元,同时放养的鲢鳙共形成了82308.33吨产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令人欣喜的是,长江渔业资源亦呈恢复趋势。
该中心今年进行了长江下游刀鲚汛期资源科研调查。参与调查的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冰清介绍,他们要对捕捞上来的刀鱼定编号、量尺寸和检测,在禁捕前几年当地渔民经常忙碌好几天都捞不到的刀鱼,现在科研调查时轻松就能捕捞到,有时一小时就能捕上来300多条。
调查显示,长江里的刀鱼数量和往年比成倍增加,大规格刀鱼也明显增多,而且鲈鱼、鮰鱼等数量和种类也增加不少。
(来源:无锡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