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门最小的乡镇,海永远离繁华城区,常住人口仅有约3000人。沃野炊烟的土地上,一所学校,托起全镇孩子的求学梦。
33届学子,33年守候,54岁的张泉森将整个青春献给了这所学校,点燃了知识传承的烛火。
主动调往海永
一人身兼多职
1988年,张泉森大学毕业,分配到老家三厂的职高任教,此时父母辗转到海永务农,他便申请调往海永初中。
渡过长江,趟过土路,张泉森踏进了乡间学堂。低矮的平房,简陋的操场,张泉森的执教生涯从这里开启。
生源和师资远不及城区,是乡镇学校的“硬伤”,从刚开始专职教初中生物,张泉森逐渐兼任起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甚至体育老师。
三尺讲台,四季晴雨。教鞭在粉笔末中扬起,哒哒地落在黑板上,张泉森不知疲倦地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们,讲台下双双目光明亮如朝阳。
2003年,海永小学和初中合并,张泉森任校长。全校9个年级,9个班,300多个孩子,为了给他们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张泉森带领几十人的教师队伍,呕心沥血。多层教学楼、食堂、绿化,伴随着教学质量的提升,给孩子们顺利走出小岛,增添了无穷后劲。
“年轻教师待不住”,对于乡镇学校来说,情势逼人。为了稳定教学团队,张泉森做了不少努力,关照教师生活、制定教师流动新规等,终于保证了教学科目0空缺。
为了毕业班孩子
二度放弃上海市区工作
“曾经有机会摆在我面前,但我放弃了。”33年执教生涯,张泉森有过几次走出小岛的机会。
1999年,上海市区一所学校向他和同事投来橄榄枝,大城市的广阔天地,有着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同事接受了邀请,张泉森也动了心。当时他和同事正执教毕业班的物理和数学,一旦接受邀请,暑假前就得前往上海开始授课,一下离开2个老师,即将中考的孩子们该怎么办?
思前想后,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样子,深深触动了张泉森,他决定放弃这个机会。
第二年,同一所学校,再次向张泉森抛来橄榄枝,此时,海门教育局和海永镇领导安排他当小学校长,他再次婉拒了上海方面的邀请。十多年扎根小岛,脚下这片土地,对于张泉森来说,已多了份特殊的情愫-----责任。
自那以后,又有过几回类似的经历,但张泉森再也没有考虑过,学校和家两点一线跑着,心无旁骛。
在老师们眼中,张校长啥事都往身上揽。寒暑假,张泉森每天都在办公室“坐着”;疫情期间,为了让老师们安心备网课,张泉森包揽了所有后勤工作......
“我反正也是闲着,刷手机还不如干点活。”校里老师大多不是海永本地人,体恤他们来回奔波的辛劳,张泉森默默解决了所有力所能及的大小事务。
遗憾错过儿子成长
决心扎根到老
“张校长上课不看教材,好像知识全刻在脑子里了。”初三女生孙婉如说,张校长的课风趣幽默,大家都竖起耳朵听。
课上是师长,课下是“学长”。在海永学子们心中,张校长是大家的好朋友,他会与学生促膝长谈,畅聊未来的精彩;他会加入男孩们的篮球队,同他们挥汗如雨。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他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
“你要加油,你有无限的可能。”“你要好好读书,好好健身。”这样的话,似号角,每天回响在孩子们耳畔。
点滴心血,育桃李满园。张泉森的学生,有的考上重点高中,走出小岛;有的回到海永,和张校长一起教书育人。
不大的操场上,孩子们快乐地追赶、嬉戏,足球高高飞起,男孩们蜂拥而上,笑声托举着淳朴和天马行空,飞向天宇。
望着孩子们小小的身影,张泉森眼前经常浮现出自己的儿子,常年忙于教学,张泉森错过了儿子青少年成长期,心怀愧疚:“十几年前,儿子在城里上初一,一个人坐车坐船来岛上看我,路途颠簸,我看见他时,眼泪没止住。”但他仍狠下心,以身作则教会儿子独立。
如今儿子已成人,张泉森更放下心来,专心致志扛起教书育人的重担。“我没什么打算,就一直和海永的孩子在一起。”他说,这样才对得起海永的乡亲父老。
潮涨潮落,浪花不辞辛劳,轻拍岸堤,小岛上,无数希望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来源:海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