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经济”迎新变 昆山巴城联合杜克大学助推阳澄湖大闸蟹产业新蓝图

2021年09月16日 12:01:1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9月14日,首届“‘蟹经济’未来产业圆桌对话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昆山巴城老街影剧院举行。 论坛以“传承与新变”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巴城在新时代如何破陈出新,点燃壮大‘蟹经济’的燎原之火,更稳步、更坚定地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等议题展开对话,共同穿越千年小镇,畅谈“蟹经济”锦绣蓝图。

  会上,巴城商会与昆山杜克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蟹”主题,就环保政策、蟹文化传承与保护、市场营销与经营、苗种培育与螃蟹养殖等五大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为巴城“蟹经济”、“蟹文化”的未来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阳澄湖美,巴城蟹肥。巴城阳澄湖大闸蟹之所以能享誉天下,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因,就是巴城的人。当年,是巴解在巴城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此,“敢为天下先”便成为每一个巴城人必备的精神,成为“昆山之路”的核心内涵。 如何在新时期抢抓机遇,敢于创新探索新道路。昆山市巴城镇农村工作局荀志慧表示,大闸蟹文化源于巴城,巴城也是官方授予的、唯一的“中国阳澄湖蟹故乡”。而从大闸蟹的生长优势来说,巴城位于阳澄湖东岸,水草丰盛,阳光充足,水域深2米左右,淤泥少土质硬,水系是弱碱性,pH值常年在7.5 到8.0,最适宜阳澄湖大闸蟹的生长,养出的螃蟹味道特别鲜甜,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正是巴城阳澄湖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如今“巴城阳澄湖大闸蟹”的美誉。为了养成“健康蟹”,“爬”出富民路,巴城以“苗种”为起点,培育“源头好蟹”。规划总面积3万亩的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完全模拟阳澄东湖区域生态环境,从扣蟹、成蟹的全过程体系技术形成闭环链,为最大限度确保大闸蟹纯正的阳澄湖血统,打造理想的“水晶宫”。在此基础上,一套涵盖产品质量规范、日常信用管理等93项细则的 “地产大闸蟹生产信用监管平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闸蟹整个生长周期的数据溯源。 为了让标准化池塘在运行过程中达到环保效益与养殖收入双丰收,生态池塘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处理技术进行尾水净化三级处理,实现水体循环利用、达标排放。昆山巴城坚持“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两手抓,在守护好家乡青山绿水的同时,也发展好了“蟹经济”的金山银山。

  生态好了,乡村更美了,巴城结合“蟹经济”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名片。昆山杜克大学人类学副教授、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吴科萍认为,在养出“健康蟹”,发展好“蟹经济”的同时,做好“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重中之重。适宜的环境、正确的方式,一代一代人经年累世的努力,才成就了“阳澄湖畔蟹故乡”的盛名。大闸蟹对巴城人来说,是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生活的态度。大闸蟹是新消费的热点,当前互联网和电商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与会嘉宾认为巴城大闸蟹必须保护好协会制定标准,迅速做出品牌,同时打击假冒伪劣,将巴城大闸蟹打造成全球IP。

  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庄吉用“化危为机、变废为宝”八个字概括了“巴城智慧”,他们让古时的“洪水滩”变成了如今的“鱼米乡”,让曾经的“夹人虫”变成了当下的“蟹经济”。这也是“巴城智慧”铸就千年小镇长盛不衰的奥秘。

  从敢为人“鲜”,到几千年来的各种敢为人“先”,巴城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上,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热血尖兵”,苦练“唱、念、做、打”基本功,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名片,不断擦亮"中国阳澄湖蟹故乡"这一金字招牌。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耿昊东  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