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不止月饼,还有航天人的星辰大海、荣耀苍穹的“江苏元素”…他们的浪漫你看懂了吗?丨小苏说

2021年09月21日 08:02:1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Hi!我叫玉兔

就是那只传说中居住在月球上的兔子

今天是中秋节,一个属于月亮的节日

会有好多好多人一起抬头看着月亮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

从嫦娥一号首次绕月,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

中国人一步步将“上九天揽月”的神话变为现实

而这每一次的成功探索都有江苏元素的助力

  ๑╹ᆺ╹这些江苏高校

  为探月保驾护航贡献智慧 用实力让神话照进现实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5人获颁“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其中,就有江苏人引以自豪的“嫦娥之父”——叶培建院士。

叶培建

  叶培建,1945年出生于江苏泰兴,中科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四号、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从圆梦月球到逐梦火星,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尤其是空间事业兢兢业业奉献50余年。如今,叶培建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致力于为祖国和人民培养更多优秀的航天人才。 

  回顾过去,作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航天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8级校友。

在2021年央视春晚中,孙泽洲分享了天问一号成功被火星捕获的好消息。

  除了一大批校友在探月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南航更有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嫦娥五号任务中。

  2020年12月17日凌晨,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2千克月壤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嫦娥五号上用于控制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的超声电机,出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淳生院士团队。与传统电机相比,超声电机具有响应快、精度高、噪声小、无电磁干扰等优点。

  在嫦娥三号和四号探测任务中,超声电机还只是初试锋芒。嫦娥五号任务对超声电机的精度和环境的要求更加严苛。此次装备在嫦娥五号探测器上的超声电机,重量仅仅46克,定位的角度精度可达0.1度,可满足月球表面零下55℃到零上120℃的极端使用环境。

  除了南航,东南大学多年来也在为探月工程助力。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左右,伴随着东南大学校友“01”指挥员胡指挥员响亮的倒计时声,搭载着“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腾空而起。

胡旭东

  “01”号指挥员,是航天发射的大脑,是火箭发射任务技术上、指挥上的NO.1,是火箭能否顺利圆满发射的关键。此次发射任务的“01”号指挥员胡旭东,200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作为一个“80后”,胡旭东生在安徽,学在江苏。本科毕业前夕,西昌发射中心来东南大学招聘,胡旭东第一个就报名了。在西昌,凭着丰富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原理知识、出色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排故能力,很快成长为最年轻的“01”指挥员。

  随着海南文昌发射基地落成投入使用,胡旭东又来到了这个滨海新阵地。2016年11月3日,万众期待的“长征五号”一飞冲天,背后却是一波三折。火箭先后出现助推液氧排气管泄漏、一级发动机温度居高不下、连接器脱落异常、控制系统信号传输异常等故障,任何一个故障都可能让火箭发射终止。胡旭东果断决策、冷静排障,成功将“长五”送飞。多次担任火箭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胡旭东,用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日以继夜的坚守,绘就我国遨游穹宇的美丽绮梦。

宋爱国

  “要学习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是东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爱国经常与团队成员说的一句话。一直在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技术研究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拼搏,宋爱国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理论与技术难题,取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成果产业化为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载人航天预研项目、国家载人航天型号项目、国家探月工程项目等重要项目40余项。

  ๑╹ᆺ╹这些江苏智造

  肩负使命40余年 护送“嫦五”捧月而归带回珍贵“特产” 

  2021年1月12日下午,远望3号船圆满完成迎接嫦娥五号“回家”的光荣使命,安全返回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母港。

  嫦娥五号采用俗称“打水漂”的地月自由返回轨道着陆技术。返回过程中,返回器在远离着陆区的位置再入大气层,由于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不仅会因高速飞行与大气摩擦进入黑障,而且在黑障区会在稠密大气的阻滞下弹跳起来,被上层大气“弹”回太空,随后再次进入大气层正常着陆。

  “嫦娥” 返回器初次再入大气层的遥测、光学测量等任务,就是由远望3号完成。在黑暗中护送"嫦娥”,指引它的回家之路,远望航天测量船功不可没。

  如果留意航天发射新闻,“远望”的名字几乎出现在每一个航天发射任务中。

  “远望”,指的是远望号测量船队,这是我国唯一一支海上测控力量。它的故事,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当时,仅靠我国本土测控网已不能满足飞行试验要求。中国航天人将目光投向占地球表面面积70%的辽阔海洋。1967年7月18日,建设远洋综合测量船队的“718工程”确立。

  1975年,在江苏江阴,航天远洋测量船队基地在一片滩涂上开始了近3年的艰苦兴建。同时,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航天测量船也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

  1977年8月31日,“远望”一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正式下水,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结束了中国在陆地以外不能进行航天测量的历史。

2020年7月,远望号船队3艘测量船布阵太平洋不同海域,护送天问一号升空。

  40余年来,从远望一号到远望七号,航迹遍布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圆满完成包含神舟、北斗、嫦娥、天问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航天发射海上测控任务200多次,取得了海上测控成功率100%的成绩。同时,由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江南造船厂)建造的远望二十一号、远望二十二号运载火箭运输船,承担起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及长征七号火箭运输任务。

  ๑╹ᆺ╹这些江苏“最强大脑”

  荣耀苍穹助力开启探月新征程 共赴星辰大海

李汶瀚

  来自徐州铜山的李汶瀚,在嫦娥五号任务中承担总调度员的工作,大家都叫他“总管家”。发射任务中,李汶瀚上通下达,忙得不亦乐乎。每个系统的工作是什么,有何需求,测试进展到何环节,他都了如指掌,成功练就了“一口清”“问不倒”的本领。

  2012年入职文昌发射场,李汶瀚一直活跃在技术线上。从最开始的发射场通信系统建设,到后来的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合练首飞,再到组织应用性发射,李汶瀚的身上一直保留着江苏人的踏实、勤恳和睿智。

  李汶瀚的爱人曾春晓也是发射场的技术骨干。她在嫦娥五号任务中,承担火箭燃料化验工作。他们这对航天伉俪,在文昌发射场上比翼双飞,贡献力量。

张书圣

  在万千牧箭耕星的航天人中,有这样一个年轻的身影,参加工作三年便挑起分系统指挥员的大梁,在南海之滨的发射场书写着90后别样的青春,他就是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张书圣。张书圣2016年7月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工作,从事火箭发射跟踪测量工作,目前已经参与了8次火箭发射任务。

  在嫦娥五号任务中,他是测量系统的指挥员。白天奔赴指挥大厅、活动发射平台、水平转运厂房、垂直测试厂房等现场辗转不停,晚上组织岗位人员开展回想和预想,对白天测试查漏补缺,对后续测试细致部署。岗位人员休息后,他还要梳理阶段工作和重难点测试项目,拟制应急预案。

  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他终于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嫦娥五号任务。“如果说测试发射团队是火箭的医生,负责对火箭进行‘全身检查’,那么测量系统就是医生手中的听诊器,成百上千的传感器遍布火箭重要部段。我们是倾听火箭呼吸的一群人。”张书圣说。

  在海南文昌指控中心附近的铜鼓岭测控点,来自江苏宿迁的李龙飞和扬州的魏鑫担负嫦娥五号火箭跟踪、测量工作。两人每天反复练习,确保任务万无一失,却从未亲眼看过火箭发射。他们遗憾但自豪:“肯定要有人在后面付出!”

  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还有几十名来自江苏各地市的优秀儿女。他们在一线重要岗位默默无闻地工作,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江苏智慧。“十四五”期间,江苏还将在探月工程四期、月球科研站等任务方面贡献力量,助力中国探月工程发展。

航天人的梦想很近,抬头就能看到

航天人的梦想也很远,需要长久跋涉才能达到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月亮有过无数浪漫想象

如今,手可摘星辰,伸臂挽明月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以后,当孩子们再问“月亮上有什么”的时候

可以告诉他们

月亮上面真的有“嫦娥”和“玉兔”

谢谢你们

让我在这里有了说中文的朋友

中秋快乐!中国航天人

以后要一起看更多的星星呀~

啊~~~你抱我太紧啦~~~

  我苏网综合自百度百科、解放军报、新华日报、国防时报、月球车玉兔二号官方微博

  责编/周安琪 王晟

  编辑、制图/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