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满两月 你在家做到“减负增效”了吗?|父母进化论⑰

2021年09月24日 09:29:0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近日,教育热词非“双减”政策莫属。“双减”全称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而言之就是:减作业,减培训,让孩子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到教育当中去。

  724日至今,政策落地刚满两月。这些日子,有些家长兴高采烈地松了口气。但仍有不少家长,面对校外培训的退场,节假日多出的时间,感到茫然无措。

  身处变革中心,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做,成为现阶段摆在很多人面前的疑问。父母进化论就此特别采访到“陶老师”工作站栖霞分站站长,南京市中小学心育中心组成员戴志梅。她认为,“双减”背景下,家长首先要改变认知,从孩子长期发展着眼,家庭教育也是时候“减负增效”了——

  戴志梅,“陶老师”工作站栖霞分站站长,中学高级教师,栖霞区心理教研员,栖霞区心理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中小学心育中心组成员。

  家庭教育如何“增效”?

  ↑增加培养孩子习惯的精力和时间

  戴志梅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成就好未来,这个道理父母都懂。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了解,习惯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外力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例如培养阅读习惯就成了不少父母当下面临的难题。阶梯性有营养的阅读,可以积淀应对未来甚至终身的素养,因此“双减”后多出来的一部分课余时间,很多父母都想让孩子用阅读填补。

  好习惯怎么培养据科学家研究表明,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暗示、重复和奖励,三步循环。如果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商议一个阅读计划,找到了一个“暗示点”,比如每日睡前或者餐后进行30分钟阅读。阅读的书目除了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之外,也加入孩子自主选择的内容,增强他的兴趣。随后每天再为这个行为找一个“奖励”,比如在阅读卡上盖个卡通章,让孩子更渴望去做这件事。最后,每天坚持“重复”这个行为,一段时间后,阅读自然就能成为孩子的习惯。

  ↑增加孩子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如今各归各位的时间到了。让孩子学会生活,主体责任在家庭,有质量的家庭教育,要在育人目标上回归生活本位。

  戴志梅建议,家长要多引导孩子学会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鼓励孩子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分析,自然而然地延伸孩子的探索能力,这样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成长内驱力。

 

  此外,当孩子的时间不再被课外培训占满,家长可以让艺术“成人之美”。不妨用空闲时间,带孩子陪着孩子听会儿音乐,看看电影,逛逛画展。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更是德育的愉悦化。

  ↑增加对孩子教育发展的规划

  学习始终是孩子成长中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双减”强化了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戴志梅建议家长首先要信任老师的专业性,并适度地保持和老师个别沟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私人订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家校共育做好因材施教。

  此外还能做什么?从细节出发,父母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每个孩子对于知识的接收类型不同,有些是‘看’到即所得的‘视觉型’;有些是‘听’到即所得的‘听觉型’;还有些是亲自接触或经历过才更容易接受的‘感觉型’,不同的学习风格正体现了孩子不同的认知方式。”家长可以通过分析孩子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的方式和孩子互动,帮助他们更高效的学习。

  从长远着眼,家长要更关注孩子的教育规划。“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情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等因素,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升学前做好‘功课’,尤其是对户籍所在区域的学校的‘软实力’给予足够关注和了解。”戴志梅说。

  家庭教育如何“减负”?

  ↓减少“包办”,拒绝“完美”,适度放手

  呼吁家庭教育增效的同时,戴志梅也提醒家长要“知分寸、行有度”,减去“追求完美”的负担。

  戴志梅说,千万不要做“包办父母”、“完美父母”, 一方面,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高期待,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方面都好,一旦成绩没考好,就容易把负性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这样的父母往往控制欲很强,会使孩子丧失了许多生活的体验,建造了一个“必须立即妥协和适应的世界”,将扼制孩子的个体性成长,让他们容易变得懦弱。

  

  “父母一定要明确,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之路终究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因此舍得放手,和孩子确立边界意识尤为重要。”

  什么样的家长才是好家长?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60分妈妈”,又被称作“刚刚好的妈妈”, 他们对孩子不会不闻不问,也不过于控制。不苛求、不抱怨,不逼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恐惧和焦虑,一旦有“危险”,再及时出现在孩子身边。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母亲能够培养孩子最健康的人格。

  双减让教育得以慢下来,也给家长以时间、空间去反思和成长。戴志梅说:“我们要明白孩子成长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他所是’,要允许孩子失败和犯错,尊重生命成长的内在节奏。”

  长长养育路,我们陪你慢慢走。家有儿女的你,快把疑惑、焦虑写在留言区。在这里,专家、校长、育儿大咖都是你的后援团!

  想了解更多育儿经?速戳这里>>

 (记者/朱彤 摄像/谢自强 设计/邵静娟、王紫轩 视频/宋梦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