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上面总共有7块奖章,都是我在战场上立战功所得。当年,不少战友牺牲了,我有幸活下来,工资都是国家给的,够用就行,群众有困难,我不能不管。虽然现在捐了点钱物,但跟牺牲的战友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这是今年当选“中国好人”和“2020感动中国·江苏十大年度人物”的姜堰区罗塘街道叶舍社区老党员刘汝则常挂在嘴边的话。近日,他又当选“中国好人榜月度十大重点宣传人物”。
“一碗冬瓜吃两餐,一件旧衣穿十年,一封捐款驰灾区,一生积蓄助他人。”这是92岁的离休干部刘汝则的别样人生。近几年来,他一直走在做公益的大路上,先后向需要帮助的人群捐款20多万元。他的事迹被各大媒体报道后,轰动了一座城,尤其是在叶舍社区引起强烈反响,“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蔚然成风。
像刘汝则这样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身份各异,但就是这么多的姜堰“小人物”却做了一件件不平凡的事情。“什么都可以晚,诚信不能晚”,姜堰区张甸镇“中国好人”李开诚替子偿还98万元“天价债”,央视《夕阳红》栏目进行了专访,他的故事也创作成淮剧《子债父还》搬上舞台,作品入围江苏省第十三届“五星工程奖”;姜堰区大伦镇“中国好人”退休教师马如松,退休后坚守乡村讲堂近20载,义务辅导数千乡村学子,甘当“红烛”,小扬剧《烛影摇红》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社会阶层人士、“中国好人”马晓兵和他的团队——先锋单车俱乐部,一路骑行一路公益……一群“好人”,满城春风。“好人”已成为幸福“水天堂”、最美“金姜堰”文明城市的“现实版图”。
总人口不到80万的姜堰,已累计上榜中国好人15名、江苏好人30名、省道德模范3名、省最美人物6名、省美德少年6名。全区注册志愿者超过15万人。
多年来,姜堰区 “选、树、学、做、尊、惠”齐发力,构建姜堰道德风尚建设新高地,“好人”生态引发的“森林效应”,给这座文明城市注入了新的“灵魂”。
选树一体,让好人冒出来。姜堰区分别连续24年、9年举办“新人新事”和“姜堰好人”评选,通过自下而上、层层推选、审核评议、公示投票等程序,每年从真实性、时效性、感染性、典型性等几个维度,精心筛选打磨好人事迹,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模范人物脱颖而出,张甸、梁徐等地因势利导,分别在中国文明网、“学习强国”等平台上进行好人文化交流展示。
学做同步,让好人火起来。全区各镇村在醒目位置设置"姜堰好人榜”,张贴好人照片和感动故事,有的镇街还专门打造了“好人街”,运用传统手段和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手段,多角度、高密度轮番“轰炸”,同时编纂印发《身边好人事迹汇编》,让一批好人精彩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利用道德讲堂平台,举办好人故事巡讲,让好人故事进村居、学校、企业。姜堰区还创新学做好人做法,让好人成为乡村文明代言人和城市形象大使,好人成了姜堰城市文明的标识。
尊惠并举,让好人有好报。“想不到,我还了子债,镇村还在人多的市口无偿为我开办了门市部,让我后半生衣食无忧。”中国好人李开诚激动地说。像李开诚一样,姜堰区为好人生活打通“绿色通道”,优先乘车、定期体检,组织观光旅游,好人在姜堰区享受到了贵宾待遇。把好人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邀请他们参加中国溱潼会船节开幕式。同时,每逢重大节日,姜堰区都主动开展慰问活动,对困难的典型群体开展“一对一”帮扶。“中国好人”张卫东从心底发出感慨:“我只不过是做了平常人的事,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我要用一辈子做好事来报答党恩。”
捐资助学的建筑企业江苏锦宸集团、为家乡发展助力的在全国各地的姜堰商会,还有捐资修路、建桥的社会普通人,好人在姜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姜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春燕说,我们要让好人成为城市上空星斗中“最亮的星”,现在的姜堰,连续多年参创全国文明城市,在好人的影响下,为泰州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积蓄了后劲。
(来源:姜堰区融媒体中心/段中富 丁圣 编辑/徐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