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徐州市铜山区郑集镇石楼村人大代表张辉立足基层一线,坚持“代表群众发声、带领群众致富”的理念,及时掌握民情民意,建言、发声,把“为民办实事”真真正正落到实处。
说起郑集镇石楼村,在大家的印象中,没有固定资产和公共积累,资源匮乏、贫困户较多,原是铜山挂号的“空壳村”。如今,走进石楼,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道路硬化到家门口,整洁、有序。文化活动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村级卫生服务室、笼式足球场等文体教卫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白天在田间或工厂忙着干活,夜晚华灯初放,三五成群的村民散步、跳舞、锻炼俨然成为新时尚,生活有滋有味。
“当人大代表不为人民群众代言,那是不称职的代表;做村支书不能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那是不作为的村干部。”2012年当选郑集镇人大代表以来,张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一心一意带领全村群众找脱贫致富路子、谋长远发展规划,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农村人大代表的时代内涵。
筑牢堡垒,增强村班子凝聚力
2013年,上任伊始,为助推村里乡村振兴工作扎实开展,张辉重点从队伍建设抓起,吸纳年轻党员进入村班子,选好配强村两委人员,村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干群一条心,不断提升为民办事能力。同时,抓好年轻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发展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创业致富带头人、工作能力强的人为入党积极分子,为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
2013年9月,石楼村率先试行土地集中经营的“股田制”。在不改变农村耕地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组织农民按照自愿原则以土地经营权每亩1股签订合同,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统一负责经营,农民依股权获得收益。在东石楼、前王楼、后王楼、田庄4个村民小组已流转土地2000余亩,入股农户按生产出来的谷物每股一千斤粮食实物结算,而且上级各种惠民补贴也由农户所有,如果不想领取粮食实物的还可以选择每年1200元人民币现金。
自从股田制以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或打工或创业,收入结构更加多元。无法外出打工的农民,还可以参与股田的经营:播种、施肥、喷洒农药、除草、收割等,这种双赢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展示出蓬勃生机,实现了农民“不下地、收粮食,有分红、能养老”的目标。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怎样增加村集体的收入?成为村里必须逾越的一道屏障。“手中无粮,唤鸡不灵。要想为群众办点事,村里没钱还真不行。”张辉在村委会上这样说。
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和集体收益,石楼村通过“村企合作”“村银合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壮大集体经济实体,开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约合50万元。同时,石楼村成立了沃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沃田谷物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出资及合作社投资500万元购入4组12吨低温烘干机等先进设备,新建10000吨粮食仓储、3000平方米晒场、600平方米农资超市及农产品互联网超市,在满足本村股田经营需求的情况下,为周边村镇提供粮食烘干、仓储等服务,增加集体收入。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张辉从未忘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他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推乡村振兴,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每一位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石楼村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乡风文明越来越好,百姓幸福感越来越强,真正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发展之路。
(来源:铜山区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子夏 编辑/俞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