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去年,今年参与的范围更广,参赛的项目医研组与企业组平分秋色”,在12月7日举行的2021年首届国际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二届长三角转化医学(医疗器械方向)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比赛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医研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有了更多“入局者”,对于创新生态圈的壮大尤为重要。
各方汇力正当时
“医生不仅仅是看病、开药、动手术,而是要去思考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肝移植为例,除了做好移植手术,但也要去思考器官获取、转运和保存问题,移植过程时如何实现创伤最小,手术后后的恢复,移植后免疫排异的监测和治疗等等”,江苏省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吕凌表示,这其中就事关基础研究、临床科研、转化医学的协同。
转化医学即以患者为中心,针对临床提出的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有机结合。自2018年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成立以来,他们坚持通过搭建平台,以赛促融,畅通科研机构、医院、医疗器械、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创新。
今年长三角转化医学大赛项目征集更为广泛,相关主办单位通过走访30多个生物医药园区、50多个医疗机构和高校,300多家企业召开了10多场重点企业座谈会,邀请国际国内商会、协会组织协同参与,听取各有关政府部门建议,共征集符合大赛条件项目300多个,其中高校及医院积极性明显提高,“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场面,因为由临床提出的需求更精准、驱动的创新更高效。” 吕凌表示。
为了最终促进项目的落地,相关主办单位今年也拉长了服务链,成立了若干专委会,如园区工作专委会,“项目落地转化主体在企业,企业大多在园区。另一方面,很多园区有需求,他们有金融机构、有办公场地,有相关产业等,我们就帮助参赛项目对接资本、技术服务、市场推广等这些资源,助力引领创新技术的产业化。”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医药创新与转化,临床、科研、企业缺一不可。
创新成果亮点纷呈
口罩是最重要的抗疫物资之一,各种新型抗细菌抗病毒口罩成为了首选。据了解,现有的石墨烯口罩、季铵盐口罩等抗细菌抗病毒口罩缺乏快速杀灭病原体的能力,大多需要通过数小时甚至一天时间的接触才能有效杀灭各种病原体。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博士后Guissi Nida El Islem自主研发的一款新型氮化碳抗菌抗病毒口罩可以在 1 小时内杀灭附着其上 99%病原体,相对现有的抗细菌抗病毒口罩具有显著优势,其在路演中表示,“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参与了相关临床试验,这使我能够与医疗团队和患者保持密切联系,为了解患者和医生的需求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Guissi Nida El Islem介绍说,碳化氮是一种成本低廉、制备方法简单的非金属无机材料,无污染,适合工业化大规模应用。目前氮化碳口罩成功研发出科研样品,并完成了抗细菌和抗病毒测试,正在进行小试样品设计,“希望它既可用于医院里传染病房里工作的医护人员的特殊防护,也可以用于公众的日常普通防护。”记者了解到,最终这一项目获得了江苏赛区国际组项目的优秀奖,不少投资机构表示出了明显意向。
“去年大赛一等奖的项目当年便转化落地了,今年现场的超过30%的有明显的落地需求。”江苏省医健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王冬青介绍,本次大赛参赛项目亮点纷呈,涉及近20个细分领域,包括气管切开装置、精准睡眠干预平台、肝脏器官灌注保存系统等等,“经专家评委审评,都一致认为这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和市场应用前景。”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成立以来,已经成立了五大医学转化创新基地。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中国工程院夏佳文院士团队的“重离子转化创新基地”以及南京医科大学和江北新区共建的“中国(南京)细胞谷”的细胞治疗转化创新基地等。
“下一步,我们正在思考如何推动江苏省研究型医院体系建设。既要有研究型病房,也要有研究型医院考核体系,还要助推高峰高原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吕凌认为,研究型病房将是未来医院的重要创新、研发的主战场,“我们要集中攻关江苏的疾病谱,打造优势学科,出技术、出标准,更大力度实现创新研发成果转化。”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丁凤云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