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4年,赐给况钟家的“圣旨”在苏修复成功

2021年12月28日 17:30:50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完璧归赵”!12月27日下午,在况公祠内,苏州丝绸博物馆将修复完成的“圣旨”原件交还况氏家族。

  该“圣旨”是明英宗朱祁禛赐况钟之父和况钟夫人的,圣旨里对况钟任苏州知府期间的功绩进行了称赞。“圣旨”距今已有580年的历史,损伤较为严重,苏州丝绸博物馆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护藏品原状,耗时4年将其修复完成。

  耗时4年

  11项修复工作困难重重

  “最大限度满足了原藏品的完整度,也达到了一定的坚固度和美观度。”现场,3名文物专家对修复后的“圣旨”进行了验收工作。

  苏州丝绸博物馆理事会理事长龚平认为,修复后的“圣旨”符合珍贵历史遗存的保护原则和保护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收藏、保管、研究和展示等功能,验收结论一致通过。

  “况钟去世后,两道圣旨在民间流传,2016年况钟后代委托我们进行保护性修复和复制任务。”苏州丝绸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王晨说,两道“圣旨”主体面料均为丝织品,全长2.8米,宽0.31米,整体保护状况较差,局部损伤较为严重,必须采取干预性的修复方法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据了解,圣旨的材料主体面料为上好蚕丝制成的锦绫织品,图案为祥云瑞鹤,由于“圣旨”一般非墓葬品,都是传世品或收藏品,所以历经几百年几十代人的流传,所存不多,明代时期的“圣旨”尤为稀有。

修复前

  “修复时不仅需要对文物本体进行除尘去污、消毒平整、补缺加固、修原缝合等,还涉及主体面料的丝织织造、复制研究和制作工艺、缝制工艺、装裱工艺等等。”

  王晨说,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藏品的原状,最大限度地起到加固的作用,并且还要让它有美观度,能够展示,后来我们采用了复制的工艺,把缺损的部位填补在后面。

  “前后一共进行了不当修复去除、底衬去污清洗、断层丝线梳理等11项修复工作。”王晨补充说。

修复中

  “原来是希望修复后的‘圣旨’显得更新、更美一些。”况钟后代况兆铭说,没想到这种修旧如旧的方法,使得“圣旨”更有时代感,更有真实的感觉。

修复后

  除了修复工作之外,苏州丝绸博物馆也承担“圣旨”的复制工作,期间同样遇到了不少困难。

  “圣旨原件上的字是皇帝亲笔题写的,如何把皇帝的字迹还原到每一件复制品上,成了复制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王晨说,况氏后代中也有不少书法家,他们提出“模仿皇帝笔迹”的方法。“但在每一件复制品上题写,还要一气呵成,这种方法最后被我们否决。”

  后来,苏州丝绸博物馆向丝绸印染专家求助,按照原件上字的形态,一个一个抠出来,印到画板上,再印到复制品上。

  “每个字的颜色有深浅,笔墨有厚薄,经过数十次调色和试验,最后才达到现在的效果。”王晨补充说。

  况钟精神千古流传

  古城苏州未来可期

  “我来自天津,在我家的家谱上我是况钟先祖的第十六代孙。”

  作为况钟家族的代表况兆铭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苏州了,他告诉记者,自己前两回来苏州时,况公祠还不是现在这个模样。

  但这次看到苏州人不仅重新修建了况公祠,还帮助他们修复了“圣旨”,他感受到了苏州人对自己祖先的重视和尊敬,他万分感动。

  “这次我们况钟家族的后代们可以说是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了苏州。”况兆铭介绍道,况钟家族的后代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一半数在江西。

  “为了亲眼见证‘圣旨’的修复,我们这次从各个地区一共来了20多位后人,这对于我们而言可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相聚。”

  据了解,况钟是苏州知府中最著名的一个。 在苏州任内,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况钟在苏州不遗余力地兴利除害。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推动农业发展;争取减免不合理的税收,为百姓安居创造条件;他还非常重视教育,接济贫穷的读书人,积极推荐才学者。因此,他深受苏州人爱戴,在他离世后,很多人为他哭泣,悲痛不已,并立祠纪念。

  “作为况钟的后代,我们也一直用况钟的故事勉励自己。”

  况兆铭告诉记者,自己在退休前是做企业管理工作的,他深知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而道德建设的先行者肯定是干部队伍。

  这次来到苏州后,他也了解到,苏州政府将况公祠作为了苏州干部政德教育基地,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远见的事。

  “况钟不仅是一位廉洁的官员,也是一位全能的官员,他做了一系列的事,而这些事的中心都是‘为人民服务’。”

  况兆铭说,“所以我可以从苏州政府对况钟的重视里看出,苏州政府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决心很大。作为一个经济实力走在前列的城市,不仅能保持一个持续高速的发展,还能建设一个良好的道德和社会环境,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相信有这样的决心,苏州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