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小屋,收藏了一个村庄的喜乐悲愁;一头华发,细数着田间地头的无悔春秋。三十七本日记,八十万字记录,你把百姓的需要字字句句装满心口。日日夜夜不辞不休……”这是江苏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网格员倪伯苍当选“2021年度全国法治人物”时的颁奖词。
一位74岁的银发老人,高中文凭,常年在田间地头奔走,是什么让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法律明白人”? 江苏新闻广播新闻专题《有事情找“家伯”》,让我们一起走进网格员“倪家伯”的故事。
戳下方听音频
一部手机串起整座村
上午7点不到,倪伯苍被一个电话叫着赶紧出门了。庙基村辖区700多村民,小到修灯泡,大到打官司,大家都习惯了先找倪伯苍。他也总是24小时随叫随到。
走在路上,年纪差不多的总要招呼一声“阿哥”,年纪轻点的习惯称他“家伯”,也就是自家的伯伯。
这会儿找他的是施家三兄弟中的施锦康,为了母亲遗留的宅基地和承包地,从1992年开始兄弟三人“互掐”,言辞激烈、互不相让,问题始终难以推进。
今年初倪伯苍接到了这项调解工作。这不,一进施家兄弟的门,三弟施锦康情绪就上来了,直呼:“几十年啦,几十年啦!”
倪伯苍劝慰道:“一起做思想工作,都退后一步。”
这已经是今年倪伯苍第二十多次上门,今年8月,一次出门解决问题的途中倪老不小心摔断了腿,躺在床上近2个月不能动弹,但能下地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就拄着拐来到了施家。施家大哥施锦昌说:“晚上也来,腿摔伤了也来,能走了就来。”
瘦小的身躯,花白的头发,在施锦康急躁地表述时,老花眼镜后一双温柔坚定的眼睛始终看着他,时时应上几声。就这样,倪伯苍用他的耐心与善意,使得施家兄弟的情绪逐渐缓和。
施家老人留下40平方米宅基地、1.2亩承包地和6平方米的超面积建房,兄弟三人无法简单地切块平分。怎么办?倪伯苍查阅学习有关土地流转、承包,宅基地使用、继承的相关法律,并邀请网格援法议事团成员一起加入,入情入理剖析,达成了和解协议。母亲的承包田,弟兄三个都有份。第二个问题,母亲40平米的宅基地,兄弟两个做出了一些让步,房屋的超面积问题,经过核实以后情况属实,因为是不动产,数量不大,因此只能以后慢慢消化。
施锦康表示,一讲法律,大家都是服服帖帖的。这天上门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施锦康说完一通话后,又带着倪老去承包地里看看了,眼下正是油菜、冬小麦的生长期,一望无垠的土地泛着新绿,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倪伯苍告诉记者:“他这不是对我的不满,他要发泄情绪。万万不能发火,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耐心地解释、耐心地说明问题,农村的风俗习惯要从亲情、友情出发,妥善地化解矛盾。”威信从哪里来?威信就从理解和尊重中来。
村里不少人都能说出自己与倪老的二三事。两年前,村民樊平家人因发生交通事故住院治疗,他必须在医院陪护,而家中板豆成熟急需采摘,晚玉米也要收割。倪伯苍带领第一网格服务队奋战两天,将樊平家一亩板豆摘完,又将晚玉米掰好、脱粒晒干。
村民施斌一次半夜掉进泥塘,淤泥淹到了肋骨,情况十分危急,路过的人看到了,立刻找倪老。倪老发动了30多个人,毛竹杆子、绳子、铁锹齐上阵,将他救了上来。
2015年,倪伯苍还牵头搭建了南通第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下设两支队伍分别应对自然灾害和村民突发疾病两类情况,制定了包含总指挥、车队、医生、泥木匠等人员分工和完整的救助流程。六年来,成功抢救了十位较为严重的危险病例。
“我这个手机就是‘110’‘120’‘119’,打了我这个手机后,我们马上启动应急救助机制,我十分钟以内就赶到,不管白天和晚上。赶到以后首先和支部书记取得联系,叫他下达命令,等志愿者到了那个地方,我统一指挥。”倪伯苍说。
一本本日记装满了百姓需要
倪伯苍太忙了。2012年担任网格员以来,每天早晨5点起床,干完农活、喂完家畜,不到8点就开始常态化的网格走访。有村民帮倪伯苍算过,一年365天,他要处理的“事务”不下400件,午餐、晚餐常常不在点。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村里一位93岁的老人离世,为了避免白事聚集,倪伯苍一天打了100多通电话:“一天最少四五件事情,最多的一天十四五件事情。”
与此同时,倪老一天比一天感觉到,村民们越是依赖,他越不能懈怠。邻里纠纷、婆媳矛盾、赡养问题……在农村,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小事,随时都能成为矛盾的导火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国家提倡以法治思维解决各类矛盾,他坚持自主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关注电视和报纸上报道的典型案例:
“调解一起矛盾,如果我们调解成功了,我们就是和老百姓的关系就又近了一步,他感到我这个人就是他的亲人,就是他的依靠,所以每一次矛盾的调解,我们都必须要依法调解,保证调解过程的公平公正,而且要深得老百姓心底的服帖。”
倪老有写日记的习惯,在他的工作台上,码着整整齐齐已经用完的37本“民情日记”本,预计达80万字。记者翻开看到,里面既有当天的工作安排,一件矛盾的时间、地点、处理结果,也有一部新法的出台、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等等,浓缩了一个村庄与这个国家过去十年的记忆和变化:
“一个就是对每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以后,第二天再仔细想想,我这个发生的事情,我解决得对与不对,有个总结的过程,第二个以后发生类似的情况,有个参考作用:上次我是这样子处理的,今天这个事情类型比较相同,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处理。第三呢,化解社会矛盾、普法宣传的过程中,当事人的态度,相关部门的态度,记录上去,作为一个依法办事的依据。”
村民老胡多年前骨折,现在靠轮椅生活。女儿前年病故,女婿再婚,儿子于2016年10月突患脑溢血中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孙子女都互相推卸赡养责任,老人的赡养问题成为难题。倪伯苍一边拿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一边释情明理,使老胡的孙子女意识到拒绝赡养老人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最终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解决。
这些年,倪伯苍日记本里的先后为村民成功调解的矛盾纠纷大大小小有1000多件,甚至很多外地人听闻倪伯苍的调解案例,都会亲自跑来当地或电话咨询:
“有的矛盾一次两次就能解决,有的矛盾甚至十次八次都不能解决,要一年两年才能解决。基本做到了小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解决了,一般大的矛盾都在网格里能消化的全部消化掉。”
2019年司法部提出,在全国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重点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今年江苏省政府将全省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在启东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海健眼里,倪老早已将网格员与“法律明白人”的身份融合到了一起,就是“法律明白人”的最好模样:
“依托乡情、亲情和友情,倪老他从收集社情民意,从基层的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感受这个角度,他的站位和老百姓其实站在一个很平等的位置上面,那么这样的换位思考,所以他的工作当中的很多的工作方式,他的意见,老百姓能够听得进去。”
一间小屋收藏了村庄的喜乐悲愁
在周边邻里的各式小洋房里,倪伯苍家的三间小屋显得有点落伍。走近小屋,屋檐下挂着的“倪伯苍工作室”“金牌调解室”“海复镇社区教育中心”三块铜牌,门前一列长达15米的“平安法治”宣传栏,又让这里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三间屋子中的两间用来作了“家庭普法站”,书柜里放着1000多本法律图书,音响、放映一体机一应俱全。一张大大的木纹棕色长桌,既是倪伯苍的办公桌,也是村民们聚在这唠嗑、获取知识信息的场所。“普法”是倪老除了调解之外的重要工作之一,每年他要在网格内开设不少于四次200人以上的大型普法宣传讲座,邀请司法所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等就农民关心的问题展开普法:
“我懂法,他也懂法,我们就能沟通,我懂法宣传了以后,他要是听不懂,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所以‘法律明白人’这个概念,是要人人都成为‘法律明白人’,这样对我们化解社会矛盾,对法治乡村建设非常重要。”
每天下午六点多,海复镇庙基村23组的张菊兰奶奶准时来到倪伯苍家对面的活动室,开始一招一式地排练。她是村里“平安法治”舞蹈队的队长,这支队伍正是在倪伯苍的帮助推动下成立的,为的是将普法融入文艺演出,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村民法治观念,张菊兰告诉记者,她们非常开心,“到这里来放松放松、锻炼身体。一个就是学习普法知识,第二锻炼身体。”
平均年龄七十岁以上的队员们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趁着间隙,倪伯苍还会拿起话筒讲上一段最近发生的好人好事,说上几条惠民政策和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新法律条例。《三代人说海复历史》、《镇霸落网记》等一批自创自制的普法节目相继出炉,每次演出,村民们都要里里外外围上几圈。
村民沈海兵告诉记者,这些年,出现土地纠纷等问题,大家都会运用法律这一武器处理和解决问题,一是一,二是二,公正解决,不留“后遗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好,大家一起向上看,感觉“越活越想活”:
“道路上清爽了,垃圾变少了,臭水沟没有了,每天晚上散步的人欢声笑语。一舒坦了邻里矛盾就少,大家向上看,互相照顾,更加觉得幸福生活就在眼前,七老八十到年轻人都想多活五十年,我也是其中之一,越活越要活。”
倪伯苍自己记录了一组数据:2012年化解矛盾100多起,到2020年这个数字为40。村民徐成岳说:
“村里的变化很多,首先是邻沟(各家田地的界限)清爽了,家前屋后也弄得清爽,变化非常大,生活品质也提高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安乡村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是有力保障。在倪老的带动下,村里不少人自觉跟了上来。庙基村25组的村民组长徐成岳,是村应急救助队的第一批成员,这些年也习惯了像倪伯苍一样串串门、谈谈心:
“他这样做得民心、有初心,让我们都跟上。工作上,他有什么新的活动,就什么上门要支持的,大家齐头并进。如果没有什么活动,我有时间就去串串门、听听消息,民主法治方面的我们有栏目的,也学习的,村里有什么矛盾,我一直参加调解的。”
以“法律明白人”一小片,带动基层群众学法懂法用法一大片。启东市今年还以海复镇为试点开展了一项“青蓝工程”,每个村选拔一位青年网格长,定期到倪伯苍这里来学习、交流,以期培养更多的“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促进乡村和谐稳定。海复镇桃洪村第二网格长、庙基村综治专干彭丽丽跟了倪老三个月,形容自己“心服口服”:
“他调解矛盾呢,第一要说法,然后根据法律哪条规定,你是对的你是错的,第二,就是说情了,邻里矛盾有些人是比较刻薄那种,有些人是比较老实的那种,但是我们会看在眼里,倪老伯会公平公正地出来讲,很威严的。”
当选“2021年度全国法治人物”后,慕名找倪老的人更多了。老伴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他说还不能退,要始终对得起自己47年来对党的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是1976年10月份入党。当时组织上找我谈,你是一名共产党员,现在是组织上需要你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担任了庙基村第一网格的网格员。从目前工作情况来看,精力上感到也有点压力。但是如果我现在退下来,年轻一代还不能完全接我的班,我还要把年轻一代尽快培养好。”
“共建共享”的自治、“定分止争”的法治、“春风化雨”的德治,在倪伯苍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乡村综合治理迈出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用心用情的新路子。乡村治理更有效,农村发展更稳定,乡村振兴的图景就会更美好。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李秋雨 丁凤云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