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快速道路的命名,标志着扬州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地名留住乡愁
地名留住记忆
昨天,记者从市民政局地名办获悉,2021年全年市区新增173个地名,其中城区道路23个、街路巷72个、居民小区61个、广场12个、楼宇等重要建筑物5个。市民政局地名办冯静处长称,一批历史地名又在新时代复活,新地名既折射了历史变迁,也留住了人们的记忆和乡愁。
留下传统印记
“远去”的村庄因地名而留存
地名,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符号和标识。
对一座城市来说,老地名便是它的一种记忆。在“双东”历史街区不足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曾纵横着108条古巷,有的依然人来人往,而有的已经消失。
冯静说,扬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所有耳熟能详的老地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所以,在道路命名的时候,我们都尽量进行保存、使用。
“二畔铺也是历史地名,本是街坊名,后来拆迁了,现在以路名形式将其保留下来。”市地名专家黄继林告诉记者,二畔铺原是一个位于便益门大桥东侧的老街坊,东临新民村,南接洼字街,西侧是古运河,北面靠着五台山,是扬州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黄继林说:“安墩巷是历史上曾经热闹的商业街区。沿着瘦西湖南去的护城河流至荷花池,直到古运河。由于大雨时节常有洪水倒灌,因此历史上在此筑坝堆高墩挡水,意为安安稳稳,所以叫安墩。这个地名有一二百年历史了。”
据介绍,像钱湾路,位于开发区施桥镇,长约1400米,宽8米。该路位于已经拆迁的钱家湾村,以“钱湾”命名给当地百姓留住乡愁,留住记忆;太丰路位于广陵区李典镇,长970米,宽14米。以道路经过的“太丰组”村庄名命名,寓意太平丰收。
正像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所说,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
“复活”城市记忆
盐厅子路诉说明清往事
扬州曾富甲天下,尤以盐商富可敌国。去年又新添了一条盐厅子路。这是扬州市直接以“盐”命名的路名,同时也复活了自明代以来的历史地名“盐厅子”。
盐厅子路位于邗江区竹西街道辖区内,紧挨盐厅子小区,北至竹西路,南至名城运河景园,长980米,宽16米。盐业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扬州在明清两代曾是两淮盐运的中心,嘉庆《两淮盐法志》中说“盐课居赋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扬州盐商每年上缴的税赋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4。随着明代新的盐法制——纲盐制的推行,大批盐商携家带口,驻足扬州,促进了扬州经济的繁荣,史称“扬州繁华以盐盛”。
黄继林告诉记者,古运河北岸黄金村(现属邗江区竹西街道)境内有一个庄子叫“盐厅子”。明代中后期开始,官府在此建造码头,并专门设立机构,查验从淮南各盐场盐船上的盐引、查缉私盐。规定经过盐船停泊等候查验之处叫做“搜盐厅”,民间俗称“盐厅子”,村庄以此称为名。上世纪70年代,修建扬州闸和疏浚、拓宽古运河航道时,曾在此挖出许多杉木和青石。据专家分析,这些木石就是当年建造盐厅子码头之遗物。
当年规模浩大的盐厅早已不存,但有了这个地名,口耳相传,就会让人们复活了这段关于“盐”的记忆。
据了解,2014年,扬州市将邗江区名镇瓜洲镇陈家湾社区原胜利巷更名为盐仓巷老地名,这个曾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地名又重新恢复。这也是扬州市唯一以盐命名的巷子。
命名城市快速路
成为去年道路命名一大亮点
去年对城市快速道路的命名也成了一大亮点,14个道路、桥梁、互通、隧道被命名,标志着扬州城市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市民政局地名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扬州地名管理部门从2020年下半年起就开始接收城建部门申请,公开向社会征集;征集结束后,又先后两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方案。
扬州分别对江广、江运、润阳、润江四座互通、万福西路、文昌中路、运河路、文昌西路、雷塘路5座隧道、江广、江平、运河、润扬四条快速路及茱萸湾大桥进行了命名。
擦亮“城市名片”
增加市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
“城市道路名称,被称为城市名片,能从一个侧面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彰显这座城市的品位与形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的名字已不仅仅是地名的代称,还是城市美学、商业资源,是不同城市个性的代名词,是体现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黄继林说。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和规划,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建道路越来越多,给新建道路命名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新建道路的命名来说方便记忆是第一考虑,也应当考虑当地的地理文化特征。
“我认为,道路命名一定要有地域和文化特色。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道路的命名可以从历史典故中寻找,用历史、文化、名人等要素命名地名,如夫差桥、刘濞桥、杨柳青路、鉴真路、阮元路、枫林路、伊娄广场等都是成功的案例。”黄继林表示,专家们正在收集整理能反映扬州特色的词汇、人物名称作为地名命名的资料,适时适地命名新地名。除此之外,道路命名还应该尊重群众的意愿、风俗习惯,从而增加市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