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也是中国首个加入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的城市。
苏州古城,历经2500多年城址未变,至今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世所罕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无可复制。
1982年2月8日,苏州入选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年是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
回顾这40年的苏州古城建设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古城全面保护的肇始、古城保护的全面开展、古城保护全面迈入新时代三个阶段。
苏州古城保护跳脱传统思维,提出“保护古城、发展新区”。
1982年
苏州市成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6年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提出“保护古城、发展新区”。苏州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一城两线三片”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并提出“二个保持、一个保护、二个继承和发扬”总体策略;
1988-1989年
实施“古宅新居”试点工程;
1991年
制定古城54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1992年
实施古城街坊“解危安居”工程(即街坊改造);
1992年底-1996年
提出以“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创造优美舒适环境”为主要思路,针对小区进行改造。桐芳巷小区改造项目于1996年7月底全面竣工;
1996年
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东园西区,一体两翼”;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4个历史文化街区,3个传统风貌地区,若干历史地段;
90年代中期
拓宽十全街、凤凰街、道前街。
苏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全面、系统、扎实地推进古城保护工作与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古城保护工作体系。
1998年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内容上突出体现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双重要求,延续历史的脉络;
1999年
启动文化设施建设——苏州市图书馆;
2002年
开展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
出台《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
实施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试验性工程、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
2003年
启动人民路全线改造工程;
启动苏州市博物馆建设;
出台《苏州市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暂行规定》;
2007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增至5个历史文化街区,划定39个历史地段;
人民路、干将西路部分路段启动沥青改造大修工程;
2010年
实施改厕工程;
2011年
开展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作;
开展干将路综合整治工程;
制定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对古城保护的价值认识、思想内涵、保护对象、保护手法、工作路径、实施保障等均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2012年
姑苏区成为全国首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
开展“净美街巷”行动;
制定《苏州古城区河道水质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自流活水”工程;
2013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历史城区范围,提出保护示范区目标,构建三分保护体系,提出优化人口结构;
2014年
大运河申遗成功;
成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
2015年
振兴“苏作”产业;
成立古城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
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平江路活动基地正式启动;
2016年
开展古井保护项目;
关停重点大气污染企业;
2017年
启动省保单位胥门古城墙修缮项目;
2018年
推进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建设;
推进架空线整治和入地三年行动、污水管网建设;
出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苏州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
搭建“苏州园林监管信息平台”;
2019年
建立古城保护和管理大数据中心、全面普查保护对象、试点片区规划师制度;
可园修复项目获奖;
大数据和电子政务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2020年
开展古城保护信息平台项目;
中张家巷河恢复工程完工;
打造“姑苏八点半”品牌;
2021年
完成胥门南段城墙保护性修缮;
实施绿化和景观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率先在规划中提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城市。苏州古城保护工作始终坚持科学编制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形成了国内最系统、最完备的保护规划体系。
回首往昔,成果丰硕展望未来,信心满满期待未来的苏州古城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诗与当下”兼具的人间天堂。
(来源:苏州姑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