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正如火如荼开展,这既是冬季运动爱好者的盛会,也是各地企业展示产品实力的舞台。据公开报道的梳理,至少有20多家江苏企业参与了奥运赛事的保障,涉及衣食住行及运动各个方面。其中既有行业龙头企业,也有大批隐形冠军,多数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服装、机械等领域,既彰显了江苏制造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江苏制造在转型发展路上的不断突破。
冬奥赛场江苏元素包罗万象
冬奥会是对各地制造业的“沙场冬点兵”。去年9月开始,无锡江阴的江苏安科瑞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先后向国家体育馆提供电力滤波器、电能计量表等各类设备近9000套,并定制了云监控平台。公司数据部项目经理陈超介绍说,“采用多回路计量仪表,测温装置、温湿度控制器和显示屏,通过电力物联网边缘计算网关对配电箱内部电气数据、温湿度、凝露、烟雾、电气接点温度等数据进行监控和预警。”
安科瑞电器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果说它是江苏“隐形冠军”企业的代表,那么徐工机械、亨通光电、江苏阳光集团等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更是当仁不让。据了解,徐工集团的起重装备首批入场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建设现场,亨通光电的电力产品解决方案覆盖了冬奥会八大重点场馆,阳光集团圆满完成了“运动员商务正装”设计与样衣制作任务。
同时,从冬奥会供餐保障,到奥运村家居用品,再到电梯、公交车座椅、运动员训练保障等等,都有一批江苏优秀制造企业的身影:如常州丽华快餐是北京冬奥会供餐保障单位、南通铁人运动用品有限公司为冬奥健儿研发提供智能气阻训练器材等。
全面呈现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
本届北京冬奥会有三大办会理念:即绿色、科技、人文。这也体现在参与冬奥会筹备的江苏企业产品及服务中。
国家速滑馆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的场馆——将氟利昂制冷剂换成二氧化碳,既环保,又提高了冰面质量。这一技术便是由总部位于无锡滨湖区的中粮工科提供,相较传统冰场实现了30%以上的能效提升。中粮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姚专介绍:“实现了把排放的二氧化碳回收,用作制冷剂,灌注到制冷装置中,实现冰场的迅速降温,这些被带走的热量一般是排到室外空气,但我们把这些热量实现了回收利用,用于冰场的融冰、淋浴和餐饮等场馆的生活保障,兼顾‘绿色’和‘精彩’的办奥理念。”
参与冬奥会项目,也为江苏企业加速转型升级提供契机。无锡航天新气象公司专门为赛事场地短临预报服务设计了一款便携式雪温雪状观测仪,使得气象保障达到“秒级、分钟级”;苏州莱茵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为了配合“雪如意”的特殊造型,研发出了世界上运行长度最长的大载重变角度斜行电梯,且克服了一段圆弧形的轨道;百尔制冷(无锡)有限公司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和改进,成为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跨临界二氧化碳冰场系统的设备供应商,售后服务总监屠文洪回忆:“体育馆是老旧的体育馆,机房非常小,按照我们的机组设计、传统的设计根本没有办法放进这个机房。必须进行改造,我们的设计团队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和不断的沟通,在这个上面终于得以实现。”
攀高峰筑高地,“江苏制造”越发闪耀
江苏企业能够深入参与冬奥会保障工作,体现高质量的鲜明特点,背后离不开江苏多年持续打造制造业“高峰”的努力,如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重点培育工程机械、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纺织服装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此次冬奥会保障方面,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融合发展较为显著:扬州的江苏康大研制的北京冬奥制服专用保暖材料——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在国内外10多家参选企业中胜出,而保暖絮片中30%的功能性新材料,采用的则是来自无锡锡山企业——无锡恒天中纤生产的功能性纤维材料;冬奥会运动员生活服装的主要面料和运动员参赛服、休服、颁奖服三种面料均由常州多家企业提供,通过研发创新和智能设备的投用,它们把传统面料做出了“新花样”:实现既保障手感舒适,又兼具保暖抗菌等功能。
业内人士认为,冬奥会不单单是一场全球体育盛会,更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场景的重要平台。由冬奥会带来的研发—生产—应用链条创新,为江苏制造大省带来更多生机,助力区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丁凤云 无锡台 江阴台 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