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5日)是元宵节。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可以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除此之外,还为古代青年男女邂逅提供了重要机会,可以说是咱们中国的“情人节”。
一年一次自由恋爱的机会 错过等一年
中国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而古代的元宵节不仅是人们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男女之间不可多得单独相处的日子。
古代女性因为礼教的约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因此非亲缘关系的男女很少有机会相遇、相识、相恋。但是元宵节的灯会为古代男女的邂逅提供了难得一遇的机会,青年男女借着赏花灯的由头见面交流,甚至相看合意之后,便可以回家禀告长辈,定下婚约。由此,元宵节可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
从祭神到看灯 延续千年的欢乐
中国的元宵节源于汉朝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1—前87年),历史更悠久。据说当时有大臣建议汉武帝祭祀太一神,以保佑大汉朝国运昌隆。而方士告诉汉武帝,祭祀太一神需要在正月十五,并且天子和万民一起放花灯庆贺,太一神才会保佑汉朝。于是,汉武帝命人在每年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
元宵节也称灯节。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延续千年的诗词大会
因为元宵灯会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自由来往、表达爱情的机会,于是,元宵灯节也就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在古代诗词中,就留下不少描绘青年男女元宵节游玩约会的名篇佳作。
唐朝张萧远《观灯》诗云:“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星宿别从天畔出,莲花不向水中芳。宝钗骤马多遗落,依旧明朝在路傍。”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仕女如云、摩肩接踵的情景,由此可见元宵节这一天,古代青年男女户外活动的盛况,也可以看到,闺阁女子并非束缚森严足不出户。
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词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既写出去年元宵的热闹场景,又抒写了与恋人相约的甜蜜情感,其中“花市灯如昼”渲染出一派热闹非凡的场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又细腻生动地表现了情人幽会的缠绵,二者相得益彰,让人触手可及,使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宋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欢腾的元夕灯节之夜,见到一位观灯的妙人,让他心驰神往,然而转眼间又在人群的涌动中丢失了他的心中美人,正在千方百计寻找而感到希望渺茫之时,忽然,在不经意的回首中,竟然发现妙人就在灯火阑珊之处,那种失散而相聚的喜出望外,读来不禁使人会心一笑。
古装剧中的有情人注定要在元宵节相遇
如果穿越回唐代,问一个女性最喜欢的节日,那一定是元宵节。因为平常日子都有“宵禁”,而元宵节期间,皇帝却特许开禁三天,俗称“放夜”。平素很少抛头露面的女子元宵夜也可以和男子一样,毫无避讳地步出家门。于是,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古装剧自然就热衷安排有情人在这一天相遇。
在《大明宫词》中,恰逢元宵节,太平公主第一次出宫就“一见薛绍误终身”,太平公主揭下薛绍面具的那一刻,被许多观众定格成了永恒:“我出生在长安,可14岁才见过它真正的样子。”这应该也是《大明宫词》中最为经典的一幕了。
元宵灯节,满城灯火摇曳,万巷人头攒动。周迅饰演的“小太平”当日迷失在繁华的长安街头,将薛绍误认为一同出宫的韦姐姐。掀开薛绍的昆仑奴面具,是一张英气逼人的脸,太平愣住了。这一面,她紧张又欣喜,认定这是爱情的萌芽,却没料到这也是她悲剧人生的开始。
相似的场景也发生在《仙剑奇侠传三》中。唐嫣饰演的女娲后人紫萱与长卿的三生三世之恋让人唏嘘,而故事起始,也是缘于元宵灯会。在灯会上大家都戴着面具,紫萱顽皮想逃开圣姑的管束,却不料撞上一位年轻男子,面具下那一张极为俊美的脸让紫萱不由一见倾心,由此开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
《步步惊心》里,自由洒脱的十三阿哥在元宵节邂逅了绿芜,那个知他懂他的姑娘。十年看尽人间冷暖,回头时,那个元宵节相遇的姑娘依旧在等他……
如今的年轻人已不需要通过元宵节日才得赐良缘,但元宵节依然可以将中国人的浪漫保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苏网编辑/高若婷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