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今天,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一份由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三批)》日前正式对外公开,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可参考范本。目录共收纳包括工业厂房节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节地技术、新能源环保产业节地技术、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模式、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模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挖潜模式等6种类型共23个典型案例。江苏省宿迁泗洪“光伏+”节地技术、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集成开发建设模式、苏州昆山祁浜村特色田园乡村发展节地模式入选。
自然资源部开展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广应用工作是自然资源系统改革后保留的为数不多的评选项目之一,其目的主要是更好地发挥各地节约集约用地实践经验的典型示范和借鉴引领作用,加强政策供给,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那这三个入选项目都有什么示范意义呢?
宿迁泗洪“光伏+”节地技术: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比翼齐飞
近年来,泗洪县根据西南岗地区日照资源、湖泊水面资源丰富,滩涂较多、土壤贫瘠、地形较为复杂等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光伏新能源产业,规划建设泗洪光伏发电基地,总投资75亿元,总装机规模1000兆瓦。光伏板主要布局在水面和未利用地、滩涂上,除办公、生活设施及增压站通过挂牌出让取得土地外,其余全部占用未利用地进行布局建设,尽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据了解,泗洪县光伏基地建成后,年光伏发电量约14亿千瓦时,年实现税收1亿元以上,渔业养殖年收入9500万元,旅游消费收入4000万元。同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8万吨。对于其他地区探索光伏项目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集成开发建设模式:上天入地 拓展空间
集成开发建设地下空间,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打破壁垒,实现了集约化和互通性。这种分层出让、集成开发建设的模式,让江北新区在节地的同时兼顾规划的协调统一性,可为新区地上增加12.5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为地下增加62.25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综合节地率达到121%。
苏州昆山祁浜村特色田园乡村发展节地模式:产业重塑 乡村变景区
当地将原本破旧的空置农房摇身一变成了游客竞相居住的特色民宿,昔日废旧厂房成了稻作展示、青年公寓、养老服务、特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原来杂乱无章的河道经过综合整治变成了碧波荡漾的诗意空间……这个传统水乡村落正转变为集旅游、民宿、餐饮、体验农活于一体的“香村”。“沉浸式”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不但每年可为村民及村集体带来近百万元的租金收入,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郭奉铭 通讯员/王旭雁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