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特稿记者/张君仪 姜奇卉 编辑/国正
从南京栖霞区金尧山庄出发,不要十分钟,便可以走到位于小区西南面的三元广场,花草植被、健身步道、休闲设备等一应俱全。“走过这个红绿灯,就有菜场,旁边也有好几家菜场,还有小超市,过去只要十分钟,现在非常方便了。”正在散步的居民周华英奶奶感叹道,过去几乎没有配套设施,如今“口袋”公园建了起来,大小超市也越来越多,每天的心情都很好。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提出不少“15分钟服务圈”一类的概念,放眼江苏,15分钟服务圈的探索在火热开展。这些圈建得如何?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如何衡量其是否达标?15分钟内,能解决看病、养老、锻炼、文化休闲等生活需求吗?3月2日,记者来到栖霞区尧化街道,昔日的城郊接合部正在完善属于自己的便民生活圈。
配套设施更加齐全
栖霞区尧化街道尧新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夏春介绍,尧化片区多是拆迁安置房和企业家属区,建设之初配套相对不足。近年来在南京市精细化建设管理行动中,社区迎来新的生机。目前社区步行15分钟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文化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如今在每个小区门口都可以看到一个‘15分钟生活圈’的指示牌,这个指示牌以小区为中心,标注周边的书店、超市、公园等配套设施的位置,以及多久可以到达,居民只要在门口看一下就一目了然周边有哪些配套设施。”
记者从尧化街道了解到,地铁7号线的建设、商业综合体的进驻,为片区带来更多品质升级的利好。下一步,社区还会继续将医疗卫生和养老工作相结合,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整体水平。“目前几个小区就会共享一个卫生服务中心,周围小区的居民在10分钟之内都能到服务中心去取药和做简单的问诊,同时栖霞区医院也在‘圈’的覆盖范围内,这样基本上就能做到每个小区的‘圈’里至少有一个区级医院。”夏春介绍道。
导览图让周边“一目了然”
同样的变化也在主城的西面发生着。建设近40年的南湖片区如今再度成了“明星”。“南湖记忆”开街后,这里每天保持着非常高的人气。紧邻“南湖记忆”打卡点的文体社区居委会公示栏,张贴着“15分钟便民服务圈导览图”。导览图显示,从居委会出发,步行或骑行5分钟范围内有幼儿园、商超、公园,10分钟范围内有医院、公交总站等,15分钟范围内有酒店、小学、中学等,一目了然。导览图能帮助居民,尤其是新搬进来的市民更快了解周边生活设施,随着服务设施的完善,导览图也会不断更新。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正在编制《南京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以打造覆盖全市域、全要素、全人群的15分钟城乡生活圈。那么,从规划导则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圈”里应该有什么?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乡院公司总规划师刘志超对此进行了解读:“本质上是将居民抵达就近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以此提高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方便度。一来是通过加密公共服务设施缩短通行距离,提高效率;二来是特别要强化一些具备公益属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根据《江苏省“十四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到2023年底,江苏所有城区“15分钟医保服务圈”框架搭建到位,50%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基本建成。2月召开的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专家表示,与便民生活这样的“综合圈”不同,养老、医保这样的分类属于“专项圈”,规划布局更要注重城乡统筹。
社区,是构成城市“有机生命体”的一个个“细胞”。建设社区生活圈,本质是保障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那么,怎样让社区更加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打造更加优质的“圈”?专家建议要以人为本,重点关注“一老一小”:“首先要做的还是应当统一空间配置标准,在城乡建设上,特别是城市更新中保障空间供给;其次应当针对每一类公共服务的具体特征和要求,设定相应的服务标准;第三是针对一些重点需要关怀的弱势人群,比如老人和儿童,适当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刘志超说。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特稿”,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