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勐海的巴达山野生古茶树,树龄2700年
茶,初产于中国南方的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的嘉木,其树如瓜芦(即皋芦,中药名),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 即棕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关于茶的最早记录可上溯到上古时代。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神农本草经》)茶原本写作荼,唐开元年间的《文字音义》才在荼字表示茶的意思时减去一笔。《尔雅》(相传为周公所著):“槚,苦荼。” 除槚之外,茶的别称还有蔎(shè)、茗、荈(chuǎn)等。
这些先秦的记载并无切实佐证,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如《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译文:晏子在齐景公时期作国相,吃的只是粟米饭和几个烤制的禽蛋,以及粗茶而已。)据学者考证,“茗菜”其实是“苔菜”(古代的常见蔬菜)之误。
茶的可靠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的一则趣事: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文士王褒客居在成都一位姓杨的寡妇家中。杨氏有一个名叫“便了”的仆人。王褒经常让便了为自己沽酒,便了跑到杨氏亡夫的坟前哭诉:“您当初买我的时候,契约上只写看家,可没让我成天给外人买酒!”王褒听闻大怒,于是花了一万五千钱买下便了,又重新写了一份《僮约》,把便了的工作详细列在上面。便了懊悔不已,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早知有今天,当初就应该老老实实去买酒了!”
王褒《僮约》局部,红线标记为“武阳买茶”,武阳是四川彭山县的旧称,著名产茶地
从《僮约》中提到的“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内容,可以看出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普遍存在。但有别于今天的茶饮,当时茶叶除药用之外,主要是饮、食并用。茶叶在蒸青后,用米膏粘结制成茶饼,煮饮时还要加入葱、姜、桂、橘皮、薄荷、茱萸等调味品混合,称之为茶羹或茗粥。
早期的茶具也十分简陋,饮食同器,还没有出现专门的饮茶器。资料表明,茶文化的早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隋、唐以前尚处于未成型的初级阶段。
饮食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