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眼下正值“金三银四”招聘季,互联网“大厂”成为许多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于是众多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一批“求职私教”应运而生。这些求职私教打着“零经验转行秘籍”“带小白逆袭大厂”等诱人的广告,课程动辄上千元。这些课程教些什么?真能帮求职者进“大厂”吗?
记者发现,在互联网平台上有不少人做着求职私教,或者求职培训的生意。从简历优化到面试辅导、面试保过,求职辅导项目花样百出,价格也从按分钟收费到按项目收费,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记者了解到,所谓“求职私教”本质上就是传统行业中的职业规划师,随着社交网络和短视频平台等渠道的兴起,相关服务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求职私教”应是有门槛和入职要求的,需要持有相应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如果“求职私教”具有相应的基本能力,且“持证上岗”,因材施教指导缺乏经验的求职者、帮助求职者提升求职成功率,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事实上,很多网上“求职私教”并未展示相关证书,只是自称是在职或离职的大厂员工。
江苏泰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凌建豪表示,虚构资历、无资质培训等行为,有可能触碰法律的红线:“求职私教本身来说,他和学员之间建立的是一个服务合同关系。在服务合同签订之前,如果求职私教故意夸大自己的经历或者是虚假宣传自己的经历,使学员陷入错误的认识,从而和他签订协议的话,那么学员可以以此为由来解除这份协议,同时要求求职私教赔偿相关的损失。因为在签订合同之前,求职私教本身他存在一个欺诈的行为。如果欺诈或者是不如实陈述情节比较严重的话,作为求职私教来说,是否有可能会涉嫌刑事责任。这个要去进一步地判断是否存在风险。”
为提升所谓的求职成功率,一些所谓的求职私教甚至打着包装简历、优化简历的名义怂恿学员在简历中注水造假。
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安先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发现有不少进行过求职辅导、求职培训的求职者入职后的表现与面试时相比出现了较大差距,这一般是由于培训机构对求职者进行了套路化的包装,甚至是造假。
“企业现在都是有比较成熟的背景调查系统,不光会听你在面试当中来讲自己的项目经验,还有你简历上所写的一些东西。企业还会做背景调查,针对你的项目经验和简历叙述。所以说,如果求职者用这种比较华丽的简历,或者说娴熟的面试来欺骗企业,首先在我们的人力资源的圈子里,他会面临进入黑名单的这样一个风险,其次他也会面临未来简历在这个行业圈子里面不会通过的这样一个风险。”安先生说。
事实上,在求职时履历造假,在法律上亦可能构成欺诈,使原本的求职“敲门砖”变成“绊脚石”。
江苏泰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凌建豪告诉记者,如果学员未如实向用人单位陈述自己的过往经历和工作经历,在入职以后,用人单位发现了上述情况,用人单位可以以此为由来解除协议,同时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面对这些现象,专业人士建议求职者要了解自身优劣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求职没有捷径,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跳槽还是转型,都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求职私教身上。
市场上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很多求职者其实还是有这方面需求的,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的相关部门,应该关注这些需求,从正规的渠道,有针对性地对求职者做一些培训和辅导;另一方面,也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止这种乱象的产生。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郑伟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