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回报这个曾经来过的世界,对他们而言,死亡不再是终止,而是延续,是生命最后的馈赠,他们就是遗体和器官捐献者。清明将至,让我们一同缅怀他们,铭记这份“永恒的馈赠”。
清明前夕,在位于市区南通东路的扬州博爱园,抗美援朝老兵何继荣的子女们,手捧鲜花如约而至。去年底,91岁的何继荣离世,子女们遵照老人的遗愿,将他的遗体捐献给了医学科研事业。
长子何述玉介绍,父亲生于1931年,年轻时就报名参军,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转业后,父亲回到扬州工作,并到李典乡下务农。虽然离开部队多年,但他一直保持着军人那份浓厚的家国情怀,经历战争的洗礼,老人更懂得生命的珍贵,多年前,他就计划逝世后捐献遗体。
起初,何述玉他们并没在意,直到2016年的一天,父亲拿着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挨个找他们签名。考虑到乡风民俗,子女们有过分歧,经历过复杂的内心斗争。而为了说服子女,老人特地写了一副挽联,用以明志。如今,何继荣得偿所愿,实现了一名老兵最后的奉献。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何继荣
戴加顺常年为市区一家水果批发市场送货。虽然一年前摔伤的胳膊尚未恢复如初,但他觉得不能总在家闲着,打算提前适应之前的活儿。戴加顺坦言:他和老伴,一个帮人送货,一个打零工,收入不高,老伴还罹患胃癌,这些年,多亏了政府救济。如今,经过手术,老伴的身体恢复得不错,他们一直铭记于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戴加顺得知捐献遗体可以用于医学研究,他和老伴一合计,决定身后捐献遗体。刚开始,子女也不赞同,后经两位老人耐心劝说,子女们渐渐理解并接受了他们的想法。最终,两位老人在红十字会完成了捐献登记。
据了解,早在1997年,我市就开展了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刚开始,受制于传统观念,很多人缺乏认知,一时难以接受。而近年来,随着宣传的深入,人们的观念逐步转变,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志愿捐献的队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登记的遗体捐献志愿者已达861人,其中,173人实现了捐献。
广陵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相关负责人说:“捐献者的人群,以前更多的涉及知识分子,包括一些发生事故的群体,现在更多的是普通百姓,包括一些工人、农民 ,捐献群体多元化。”
新闻评论员认为,民间向善之举蔚然成风,得益于个体的素养修为,更离不开厚植道德的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