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援沪医疗队队员 武茜
目前我和同事们正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支援抗疫。4月10日是我第二次入舱值班,早上6点半,在组长吴昊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进入B1-1F的1区交接班。上一班的医生告诉我,病区内有一位年轻母亲带着2个孩子,需要多加关注。于是,我和姜婷医生立即开始查房,特别关注母子三人的情况。
当我们来到母子三人的床边,年轻的妈妈正抱着2岁的小女孩,正焦急地看着躺在被窝里的5岁小男孩。据孩子妈妈说,小男孩今天不愿意起床,早饭也不想吃。我叫醒小男孩,他疲惫地睁开了眼睛,没有开口说话。我和姜医生看着小男孩比较萎靡,于是立即向吴昊主任进行了汇报。
不一会儿,一个雪白的身影朝我们走来。小女孩看着穿着防护服的吴主任,一边兴奋的用手指着,一边说:“妈妈,看!”。
只见吴昊主任拿着脉氧夹来到了小男孩的床边,轻声说:“小朋友,‘大白’叔叔来看你啦”。小男孩扑闪着大眼睛,好奇地问:“你叫‘大白’”?“是啊,我是‘大白’,是你的好朋友呀”,吴主任轻松地说着。
小男孩有了精神,坐了起来。吴昊主任说:“我们一起来玩玩具好吗”?应该是太久没有玩玩具了,小男孩急切地回答:“好呀”。
吴主任拿着脉氧夹示范性的夹在自己的食指上,并和小男孩说:“你要不要也试试”?小男孩有点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配合地伸出了自己的小手指。脉氧夹夹在的小男孩的手指上,出现了规律的心跳搏动,最后显示指脉氧饱和度100%。吴昊主任舒了一口气,摸了摸小男孩的头,说:“嗯,很棒!”小男孩听到了“大白”叔叔的夸奖,脸上乐开了花,一口气从床上站了起来,兴奋地蹦了几下,精神好了许多。
吴昊主任正在查看5岁小男孩的身体情况
接着,吴主任来到孩子妈妈身边,耐心安慰道:“孩子目前情况还好,估计是对陌生的环境不适应。下一班,我们会有儿科医生进舱,他会再来看看孩子们,记得有任何困难就和我们说。”孩子母亲感激地点点头。临走前,小女孩不舍的拉了拉“大白”叔叔的裤腿,小男孩对着“大白”叔叔挥了挥小手。
转眼白天过去了,昼夜变化在方舱医院里显得不那么明显。两个小家伙们在母亲的陪伴下吃过了晚饭,小男孩的精神好了许多,已经穿好衣服在床边溜达了。
就在这时,又有一个雪白的身影向他走来。“妈妈快看,是‘大白’”,小男孩用手指着,兴奋地说道。“小朋友们好”,大白主动打起了招呼,原来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儿科的崔曙东主任来查房了。
“咦,妈妈,他不是之前的‘大白’叔叔”,小男孩小声地对着妈妈说。“哈哈,我们都是‘大白’啊”,崔主任微微一笑。接着,很有亲和力的和孩子们聊起了天。不愧是有经验的儿科大夫,很快就和孩子们拉近了距离。
孩子母亲对我们说,孩子的精神慢慢好了,饭量和活动量都增加了,还吵着要吃水果呢。“小朋友们,你们要听话啊,我让明天进舱的‘大白’给你们带好吃的”,临走前崔主任还不忘鼓励孩子们。
在这所方舱医院里,“大白们”和小男孩的故事每天都在更新着。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大白”成了我们医护人员、警察、保安、保洁人员的统称。在这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之下,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方舱医院内的每一位患者送去温暖和康复的希望。
(编辑/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