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文红,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南师大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市斯霞奖获得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首届德育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南京市优秀班主任。教育部班主任国培班授课教师,国家教育行政院远程网络班主任培训讲师。
收到一条报喜讯息:十一年前毕业的娃放弃中央音乐学院的保研,放弃了2.5W的奖学金,考入了世界音乐学院排名第四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这个学院每年只招两个人,且因为疫情和专业的特殊性,申请之路异常坎坷,然而娃,终于成功了!
我是娃小学五六年级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看到这条喜讯后,眼前立刻浮现出了娃上小学时候的身影,我习惯性地追问自己,娃如此卓越表现的背后,排除掉其家族优势遗传基因外,其家庭、其父母都曾经做过什么呢?
虽然间隔有十年,但几乎就在瞬间,我立刻想起了娃妈曾经做过的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给娃尊严,偷偷帮娃写作业
说真话,如果只学书本上的数学,娃的成绩一直都是挺好的。可是有孩子在外面拓展,例如上“奥数”班,班级里也不乏“奥数”精英,在很多家长和孩子的眼中,似乎只有奥数成绩好才算是成绩好。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娃的话,她的数学就不够出色了。
因为某种升学需求,也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我们平日里会有一些拓展题的自选作业,你有能力也愿意做的,可以选择,不愿意的当然也不会强求,更不会批评。
身为好孩子的娃自然对自己是有要求的,她选择了自愿练习,但是这对于大多儿童来说的确很艰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没有什么进展。看着娃痛苦甚至崩溃的样子,母亲就会模仿女儿的笔迹,替娃完成作业,有时候她自己也不会,就在网上搜答案,两人共同完成。
虽然有时候感觉娃的字迹有些异常,但一开始我确实也没发现。后来,母亲坦率地告知了真相,我表示理解。母亲用这样的方式维护着年幼孩子的尊严,对于孩子要好的心愿,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和帮助。
对娃信任,放手让娃多尝试
母亲对娃其实是非常放手的,这种放手里有着充分的信任,同时也是把选择的主动权放到了孩子的手里,让娃从小就敢于自主选择、自我决定。
记得去家访的时候,母亲就站在一旁,印象特别深的有这么一句话:“欢迎郭老师每周来家访一次。”看我有些不明白,母亲解释说,在我家访之前,家里的布置以及收拾,都是孩子主动进行的,母亲几乎全都交给娃了。
娃喜欢时髦,有时候会模仿着大人穿点时尚的衣服,有一次,还带着一副黑色的眼镜框(无镜片)来校,完全不像一个小学生的样子。说真话,那时我心里也有点犯嘀咕,不晓得她的家庭怎么会对她没限制?
慢慢地,我感觉这可能就是父母对娃尊重之后的完全的信任,在幼年时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利,让孩子感觉到我的生命是由我自己决定的,从而焕发出强烈的内驱力。所以,娃在班级里相当有主见,遇到事情都能自主解决,成为我非常得力的小助手。
全力支持,竭尽全力去扶助
讲真话,有娃在的那两年,我真特省心,印象中五年级的那个六一节,我一点都没有烦神,完全是娃一个人撑起了一片天。从报名到组织,从主持到表演,从唱歌到舞蹈,从场地安排到吹拉弹唱,里里外外,她和几个小伙伴把班级的小小联欢会搞得像一台大型文艺演出。
第二年,她去了学校大队部,筹划全校的六一演出,大队辅导员对我说:“她真是太能干了,有她真好。”
娃的这些超群的能力,除了有母亲的尊重、信任培养出来的自信外,必然也少不了做相关工作的母亲的全力支持与帮助。这个帮助不仅体现在当娃遇到任务时出谋划策,更展现在平时的言传身教和衣钵相传。
记得那年我们去飞机场参观,母亲虽因工作缘故并未前往,但事后根据拍摄的相关素材,她利用业余时间,为我们剪辑了一段小视频,其中的策划、编排、解说等工作女儿全程参与,我想这就是对女儿能力的最好的培养。
倾心陪伴,十八年坚持写日记
在我所接触的母亲中,几乎没有不爱孩子的,几乎没有不在乎孩子的,甚至为了孩子可以不惜牺牲一切。然而,能够坚持为孩子做这件事情的,却少之又少,这件事就是--记录孩子的成长点滴。
娃的母亲就是这少之又少中的一位,她从怀孕开始便撰写孩子的成长日记,这一写,就写到了孩子十八岁离家去北京上大学。十八年来,整整写满了十三本笔记本(后来改在电脑上写了),字数在百万以上,我想,这恐怕就是留给孩子的最珍贵“万贯家财”吧。
在这样的不断记录中,母亲一边欣赏、享受着娃一天天长大的喜悦,一方面她也在不断地学习、反思、完善着自己,在陪伴娃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也成为了一名青春期儿童的心理专家,为众多孩子送去心灵慰藉。
娃当年是以江苏地区专业成绩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大三的时候,又是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被公派留学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现在,她再次放弃保研,成为全球1/2,跻身于世界一流的音乐人之中,此刻相信你一定不会感到诧异了吧?
母亲以尊重、信任、支持与陪伴,持恒久不变的挚爱静静地守候在孩子身旁,默默地点亮着孩子的生命之光。( 江雪 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