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教育,才是本次科考最终的目的。”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负责人陈民这样概括本次国际云科考项目。
“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始于2021年暑期。在南京大学本科生院专项资金扶持下,该项目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牵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德国费希塔大学与海德堡大学的共同支持下成功开展。
36位来自南京大学14个不同大类和专业的本科生,5位飞越计划遴选的中学生组成了项目组,在陈民老师和常晅老师、吕晨和文华艳两位研究生助理的带队下,开启了这段为期36天的科考。
36天里,团队辗转于南京、北京、上海、天津四地,手持《拉贝日记》,追溯当年约翰·拉贝在中国的足迹,从南京的小粉桥一号到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一点点拼凑起这位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起国际安全区的“德国好人”的旧事。
寻访之外,借助成熟的中外学术交流体系,科考团队也邀请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刘成教授、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梁怡教授、海德堡大学Dücker教授、德国费希塔大学Spiegel教授作系列讲座,从和平、历史、文学、伦理等多个角度,讲述了学术领域对约翰·拉贝的了解。
此外,成员也开展了25场线上线下访谈,通过采访中德两国相关方,了解约翰·拉贝事迹在后世的传播。接受采访的包括拉贝及其助手后人嫡孙托马斯·拉贝、曾外孙莱因哈特、中国助手韩湘琳女儿,《拉贝日记》翻译团队刘海宁、钦文、出版团队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汪意云、曾偲,歌剧《拉贝日记》主创团队导演周沫、编剧周可、指挥程晔、主演薛皓垠、徐晓英、郭亚峰、德译者罗克博士,研究者黄慧英、拉贝故居及纪念墓园翻建工作负责人纪达夫、刘铮、普方基金会两位负责人、博西家电大中华区总裁Dony博士,奥地利志愿者负责人Prochazka先生、Schuster先生、青年志愿者Tim、Linus、Thomas,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Trappl先生等。
36天,4地辗转,25场访谈,4场学术报告,每一个数字都是一颗珠子,串成了约翰·拉贝的人生长链。这条长链的起点是拉贝其人,终点却是“对生命的大爱、对和平的追求”,是“对人的教育”。梳理这条长链后,科考成员们形成了包括访谈逐字稿、调研报告、科考纪录片在内的丰富成果,得到了新华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及转载,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团队也在中国青年报主办的第七届“寻找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活动中荣获“优秀实践团队”称号(全国共30支),在2021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评优秀团队,团队成员获评先进工作者,取得了累累硕果。团队也先后受邀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21南京和平论坛”以及南京大学拉贝纪念馆成立十五周年会议,在大会上展示项目收获。
2022年是南京国际安全区建立85周年,也是拉贝先生诞辰140周年。“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脚步不歇,前行不止,决定在2021年云科考的理论基础上,携“云育和平”线上和平教育项目再次出发,将理论收获转化为实践成果,以实际行动传承拉贝对生命的大爱与对和平的追求。目前,项目累计获得20万资金支持,项目成果惠及云南、贵州、湖北多地中学,“拉贝系列”和平课程覆盖近万名中学生,并将与“安全区线上地图”“寻找拉贝交互程序”一起成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的重要组成,助力和平教育在当代的传播。
串珠成链,续写《拉贝日记》新篇章。“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的故事,将继续写下去。( 万晓东 顾晓燕 刘丽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