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月12日从扬州市邗江区了解到,该区近日出台了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根据方案,到2024年底,该区计划用3年时间形成在扬州领跑、全省有影响、独具邗江特色的乡村文旅新格局。
文旅赋能:融入乡村振兴肌理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邗江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将着力推进“6112工程”。也就是,到2024年底,全区建成6个“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村(社区),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和2个全域文旅融合示范镇(街道、园区)。基本实现全区乡村文旅“三个全覆盖”。
连日来,被誉为扬州后花园的北湖湿地公园一开园后,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打卡”。据了解,此前,扬州北湖湿地公园已通过国家级湿地公园验收,自今年4月18日开放以来,日均游客接待量达到2000人,一度“火爆”扬州人的朋友圈。据介绍,北湖湿地公园成为“网红”,与省文化和旅游资源专项普查密不可分。今后一阶段,邗江区将组织开展全区文旅资源专项普查,对各村(社区)的历史沿革、人文底蕴、乡风民俗、民间技艺等非物质与物质资源进行溯源与挖掘,建立文旅资源数据库。
距离扬州北湖湿地公园十公里之距的“最美渔村”方巷镇沿湖村,新增的湖心岛露营旅游项目,也成为扬州市民休闲度假的“香饽饽”。沿湖村民宿管家告诉记者,“以前大家来沿湖村只是看风景、吃鱼鲜、体验渔家生活,如今,贴近自然、氛围轻松的新式露营一跃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我们‘顺势’推出民谣演奏、帐篷、露天电影、户外烧烤等新项目,让本地游也能玩出‘新鲜感’。”
眼下,包括北湖湿地公园和沿湖村在内,遍布邗江城乡的文旅融合项目,犹如一粒粒珍珠,将该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串成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
个性打造:农民“钱”景更广阔
邗江区打造花样繁多的四季节庆活动,赋予文旅融合项目灵魂。旅游文化节作为邗江四季节庆的首发活动,现已成功举办三届,共发布了五条特色旅游线路、上线了旅游地图。今年将围绕文体旅深度融合这一主题,继续筹划独具邗江特色的文体旅“盛宴”,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玩得欢。
从“渔花子村”到中国最美渔村,沿湖村历经数年蹚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上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留住渔民文化记忆,我们8年前就着手将沿湖渔民习俗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文化博览馆就是围绕沿湖渔民习俗‘量身’打造的,留住了渔民的传统文化,让大伙有了特殊的归属感。”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说。
刘德宝告诉记者,村里依托渔业资源,鼓励渔民发展渔家乐、水上船家、民宿客栈,让村民从“卖鱼虾”转变到“卖体验”。如今的沿湖村,旅游产业收入2600万元,捕捞业收入1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飙升至245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3.14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甘泉长塘村,樱花树也摇身变成当地村民的“摇钱树”。连续举办八年的樱花节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过亿元。樱花产业更是吸引了40多人返乡创业,带动1000多位村民参与,辐射带动周边百名农民种植樱花近千亩,未来“钱”景可期。
以美促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的3年时间,邗江将以全区文旅资源普查数据库为蓝本,精选出具有市场价值的非物质和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孵化和培育,使之成为群众薪火相传、地方风韵赓续的接力棒,壮大产业、致富乡民的增长极。针对各地蕴藏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尚未录入有关序列的传统手工,也将进行主动作为、拓展思路,有序传承和开发利用。
农村美不美,既要看“颜值”,也要看“气质”。在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同时,邗江将以“美”促“强”、以“美”带“富”来彰显属地文化特色。在服务民众享受文化艺术之美的同时,充分释放文化艺术美的张力,将文化艺术元素作用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乡村建设、农旅发展和产业塑造等方面。
为保证既定目标顺利实现,邗江成立“邗江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综合指导各地行动计划的推进;对实时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及时了解掌握推进项目进度、资金投入等情况;建立“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专项基金,支持面上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各类项目及村(社区)项目实施;健全文化人才库,挖掘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择优扶持设立名师名匠工作室,培训乡土文旅领军人才,壮大乡土人才队伍。
(来源:江苏广电扬州中心站/王泽坤 通讯员/韩文吕 编辑/赵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