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天!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区勇士“极”地逐梦

2022年05月17日 15:41:2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欢迎南极勇士回家!”5月14日上午10点25分,在位于武进国家高新区的柳工常州机械有限公司,随着两名小伙下车走向办公楼,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小伙名叫廖育联、韦苏彬,是柳工党员、优秀工程机械技术专家,也是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越冬队员。从2020年11月10日乘坐“雪龙2号”科考船奔赴南极,到前不久搭乘“雪龙号”抵达上海国内基地码头,为期532天的科考之旅中,他们把青春与梦想、奋斗与荣光,尽情书写在距离祖国1.5万多公里的冰天雪地里。

  两名“悍将”追梦南极

  “3月份左右,就知道他快回来了。这段时间,心里又着急又激动,毕竟离家这么长时间了。”作为廖育联的同事、妻子,龚丽萍抱着儿子“小小廖”,早早开始等待,目光不时望向道路尽头。“他出发的时候,二宝才几个月,现在都快两周岁了,姐姐也上一年级了,都想爸爸呢。龚丽萍既知道柳工助力国家极地科考的传统,也了解丈夫坚定追梦的心意。

  来自柳州柳工挖掘有限公司的韦苏彬,也是“全能机械师”,曾在2017年全国第三届工程机械维修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秀个人奖与操作技术能手称号。踏上南极征途时,他家大女儿才21个月,二宝即将出生。

  属于世界舞台的较量

  作为考察队内的车辆机械师,廖育联、韦苏彬分别要负责中山站、长城站所有机械设备的操作、维修与保养。这些工作看似常规,但在南极极端的气候条件下,却半点马虎不得。“这既是对我们产品品质与实力的检验,也是和国际品牌在世界舞台的较量。”廖育联说。

  尤其去年,一批柳工大型挖掘机、大型矿卡首次登陆南极,“大国重器”再显担当。其中,由常州基地生产的柳工50吨级挖掘机956EHD,更是迄今为止参与中国南极科考吨位最大的挖掘机,成为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的工程机械主力军。廖育联介绍,柳工为这些设备开发了独特的功能,比如在车体上加装低温包,应对低温、强风、干燥等极端条件。产品的作业功能也进行了全面升级,实现一机多能,运行状态都非常良好。

  除了精湛的业务能力,南极科考同时还是一道关乎身体、心理的多维度考题。

  廖育联介绍,仅是把挖掘机从中山站开上冰盖,就要3小时。更不要提那些需要位移的设备,有的光一个锁扣就要好几十斤重……“虽然辛苦,但也开心。”廖育联说,每当在白雪茫茫的冰盖上操作着柳工生产的挖掘机,看着眼前摄人心魄的冰雪仙境,听着机器轰鸣打破身旁的寂静,心里就不由地为大自然的巨大魅力所折服,更为人类挑战大自然的勇气和决心所震撼。

  当国旗在南极升起

  在南极科考的日子,每一天都像第一天,充满新鲜与未知。如果非要排一个“最难忘”排行榜,去年10月1日一定榜上有名——这天,廖育联有幸当了一回旗手。

  “国庆节的前两天,我们全体队员就统一穿好连体企鹅服,对升国旗流程进行了彩排。国庆节当天,我早早地从床上爬了起来,把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廖育联记得,中山站日出时间是清晨5点08分,全体队员4点45分就已经穿好连体企鹅服集结完毕。“好事多磨。这时,天空飘起了雪花,还有大风。但大家的热情一点没受影响。”

  随着日出时间到来,升旗仪式正式开始,整个广场一下变得庄严肃静,所有科考队员都注视着升旗台。听到振奋人心的国歌响起,廖育联将国旗一角有力地抛向空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伴随着国旗缓缓上升,一瞬间,自豪感从心底涌起,内心又澎湃又激动。”

  “自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至今,一代又一代中国科考队员奔向地球最南端,革故鼎新、砥砺奋进。鲜艳的五星红旗一直在南极飘扬,见证着我们伟大祖国的不断崛起、不断强大,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向世界宣示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与中国能力。”每每想到这些,廖育联都倍感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十分感慨:“比起前辈,我们这代科考队员的条件,真是好太多了。”

  以“极地精神”激励干事创业

  据了解,廖育联是柳工常州基地首位“南极勇士”,但这并非柳工技术专家与南极首次结缘。

  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的柳工机械是中国装载机的拓荒者,参与过我国各个领域的建设,推动了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从小到大、从中国到全球的加速发展,也为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人才以及管理基础。“参与南极科考,是我们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韦乔智介绍,2008年至今,已有20位柳工技术专家持续接力,担任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机械师,为极地科考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稍作休整后,廖育联将以宣讲会的形式,向全体员工分享这500多天的经历,包括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去参加科考、他自己的责任担当、碰到问题的处理方式、我们设备在极限工况下作用的发挥,甚至南极的实景等等。以‘极地精神’激励团队攻坚克难、做强主业。”韦乔智说。

  落子耕耘12载,从最初200人的团队、销售额不足2亿元,到如今为常州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每年实现利税上亿元,带动常州近20家配套企业上规模、提水平,柳工常州基地不断扎根,深深嵌入城市肌体。韦乔智介绍,以“智改数转”为降本、提质、增效的主攻方向,公司将继续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助力业务决策和产业发展,力争打造新的增长点。

  (来源:常州日报/周茜 武进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